摘要:选种、催芽,挖坑、施肥……日前,在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小学部,孩子们化身“小农夫”,在老师和农技志愿者的指导下,拿起锄头,弯腰埋种,为学校“百味农场”里的蔬菜种子们“安家”。“今天,我和伙伴们学会了怎样追肥,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该校五年级学
我省各地各校强化实践体验、丰富课程资源、凝聚多方合力,深入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
选种、催芽,挖坑、施肥……日前,在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小学部,孩子们化身“小农夫”,在老师和农技志愿者的指导下,拿起锄头,弯腰埋种,为学校“百味农场”里的蔬菜种子们“安家”。“今天,我和伙伴们学会了怎样追肥,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该校五年级学生王奕文说。
劳动教育是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上好劳动教育课,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近年来,各地各校强化实践体验、丰富课程资源、凝聚多方合力,促进“五育”并举,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实现全面成长。
创新实践体验,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在扬州市朴席中心学校,时常可以看见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拎着水壶,有的正在除草……该校于去年秋季学期将消防蓄水池上方的一块空地修整后,开辟了孩子们专属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青小菜园”。课余时间,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在小菜园幸福耕耘,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劳动教育离不开真实的土壤。为让劳动课程更“接地气”,各地各校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沉浸式实践体验,为健康成长注入动力。连日来,连云港市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开放的课堂中探索实践,绽放活力与风采。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前往云水湾湿地公园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赋能减压”主题活动,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在农艺师指导下学习翻土、播种、浇灌等农耕技能,以劳润心、健康成长。
在“春晖园”中草药种植实践基地,江苏省吴中实验小学学生将晒干的薄荷、艾草等制成驱蚊香囊,用研磨的中药粉调制手工皂……这些充满童趣和创意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深刻体会“从课本到土地,从种子到成果”的劳动过程。苏州市劳动路实验小学开展“一班一传承”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链接起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全校24个班级围绕不同的非遗项目,如刺绣、剪纸、泥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习、掌握非遗技能,激发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深化课程建设,人人掌握劳动技能
怎样上好劳动课?在常州市天宁区香梅小学,劳动课程贯穿学生在校6年。低年级围绕劳动意识启蒙,让学生学会自理,感知劳动乐趣;中高年级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不同学段学生在认知、行为和心理等方面有所差异,劳动教育更要明确‘递进式’目标任务。”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按年级、有梯度进行项目划分并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探索。2022年,常州市印发《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指导意见》,要求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参考学校劳动、家庭劳动建议清单,开发劳动实践活动内容。在南京,2023年出台的《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清单(参考项目)》覆盖幼儿园至高中,明确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目标要求,为全市各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
随着劳动教育形式、内容不断丰富,深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正在成为共识。无锡市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探索,目前该市中小学校几乎都开发了至少1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不少学校还探索将劳动教育与艺术、工程、体育等学科融合。句容市大力推进“劳动+思政教育”,充分挖掘反映劳动人民成就贡献、劳模工匠精神的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凝聚多方合力,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校不断挖掘校内外资源,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盐城市初级中学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学生家长的职业优势,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机制。“孩子的成长不只在课堂,更源于生活实践。劳动教育关键在‘育’,根植在‘劳’,借力在‘联’。”盐城市初级中学副校长巫泰兴说。
“原来秧苗要这样插才能成活。”“收割油菜比想象中累,但特别有成就感。”在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卷起裤腿、挥洒汗水,参与翻土、播种、采摘等农事劳作。从课堂到田野,孩子们不仅习得农业知识,更在泥土的芬芳中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含义。
在徐州市,10家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可同时容纳1万余人参加劳动实践;205个市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基地,蕴含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资源。江苏省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自2021年揭牌运行以来,建成厨艺工坊、木艺工坊等20余间专用教室,打造了多个“非遗”“中华老字号”劳动教育特色项目,每年接待全市1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家庭也是重要的劳动教育场所。宿迁市实验小学鼓励家长成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该校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分梯度设置家务劳动作业,分别制订一至六年级学生家务劳动作业清单,由家长负责指导、监督、检查、评价,通过家务劳动联系卡记录反馈学生在家劳动情况,进一步助力孩子“五育”并举,全面成长。
作者:杨潇
编辑:沈新雨
来源: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