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旧唐书》也说:夫易服色者,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通典》说得更详细:夏后氏尚黑。(以建寅为正。此时物生色黑。礼三正记云:
地球上最早最权威的史书《礼记》就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服色区别,明确指出夏后氏以黑色为尚:
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旧唐书》也说:夫易服色者,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通典》说得更详细:夏后氏尚黑。(以建寅为正。此时物生色黑。礼三正记云:“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又书传略说云:“天有三统,物有三变,故正有三生三死,土有三王,王有一生一死。故元命苞云夏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其色尚黑,以平明为朔。古者易姓而王,示不相袭,明受之於天也。”)大事敛用昏,(昏时亦黑。此大事谓丧事也。)戎事乘骊,(戎,兵也。马黑色曰骊。)牲用玄,(玄,黑类也。)以黑为徽号。(崔灵恩云:“徽谓旌旗斿也。”卢植云:“徽,章也。号所以书之於绥。若夏,则书其号为夏也。”)朝燕服收冠而黑衣。也就是说,夏后氏崇尚黑色,表现在他们办丧事的时候是在黑暗的昏时,出兵时骑着黑色的马,祭祀的用黑色的牺牲,旗帜用黑色的,连日常穿的衣服也是黑色的。
那么,考古发现的物品中,有发现什么黑色的东西吗?
当然有,就是黑陶。
陶器,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礼器。夏后氏人所用的礼器颜色,当然也要符合“夏后氏尚黑”的礼制。
所以,夏后氏人用的陶礼器,一定是黑色的。
考古发现表明,地球上最早的黑色陶器,是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黑光陶。
跨湖桥陶器上的黑色陶衣,可分为暗黑衣与光亮黑衣两种。
暗黑衣的表面乌黑但无光泽,部分器表斑驳。黑衣主要与红衣配合施加于罐、体、盘、豆、盆等礼器的内壁或内外均施。如下图所示:
至于光亮黑衣,那就非常精美了。这种有光亮黑衣的陶器被称为黑光陶,制作起来的工艺也明显复杂得多。
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陈淳先生团队曾运用共振背散射和XRF技术对黑光陶进行分析,发现跨湖桥黑陶采用了渗碳技术,黑陶样品中的碳含量是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黑陶碳含量的2倍之多!陈淳团队对黑光陶衣层的分析还发现,黑光陶中的硫含量特别高,且在不同层次存在浓度梯度,推测很可能是先民在陶器烧制过程中有意对器表施加了某种特殊物质。
南亚民族考古学研究也提供了关于黑光陶制作的实例。当陶胎风干后,工匠把泥浆料涂抹到器表,趁其未干用钝口工具磨擦,使其均匀分布,经土包窑烧制后陶器表面的黑色陶衣就呈现光亮。根据 Rye对陶器技术特征的研究,陶器表面产生光泽的主要方法是打磨。一般利用工具的钝口刃缘或凸出弧面在表面来回磨擦,使陶衣物质微粒细腻均匀,从而烧制后会发亮。这一步骤会在表面留下与打磨方向一致的密集平行纹路,要使表面光泽更亮,须再用皮革之类的柔软物抛光,以消除细小纹路,这两种情况都可在跨湖桥黑光陶表面观察到。此外,黑陶表面光泽层明显可见细小的迸裂纹,很可能是打磨留下的痕迹。
下图就是跨湖桥的黑光陶,上面的痕迹表面陶器是用慢轮制作完成的(跨湖桥还发现了目前地球上最早的慢轮实物,没有之一,就是地球上唯一的第一)。
根据以上分析,黑光陶器的制作有以下几个工艺特点:
一、人工渗碳,使陶器呈黑色。
二、陶胎原料质地细腻。
三、器表涂有某种含硫的未知物质。
四、陶衣经过打磨抛光。
八千年前的跨湖桥,黑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很显然并非起源。
源头在哪?
当然是浙江上山文化。当今学界普遍公认,跨湖桥文化就是上山文化的延续。而抱雪斋已经全球独家首家提出,浙江上山文化,就是夏朝早期文化,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建立的夏朝文化。
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浙江上山文化仙居下汤遗址,就是夏朝早期都城——阳城。
浙江上山文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了夹炭陶工艺,陶胎中掺入稻壳或水稻秸秆,经烧制后就会自然呈现黑色。下图就是上山文化的夹炭陶,若非表面涂了一层红衣,整个陶器应该是黑色的。
黑陶,是夏朝的典型礼器,从距今1.1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开始成型,距今八千年前夏朝早期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就已经高度成熟。
夏后氏崇尚黑色的传统,可能是从大禹治水成功后,被尧帝赐予黑色玄圭开始的。《尚书》记载: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孔传:“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
崇尚黑陶的传统,在浙江的夏后氏人中不断延续下来,并不断向四方传播。
距今五千年前的夏朝中期,少康中兴,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良渚文化的黑陶广泛盛行,下图就是良渚文化的黑陶,上面还刻着文字。
有关这个黑陶上的文字,可以参考抱雪斋此文,链接如下:
这个五千年前的“越”字证实《史记》说法:夏朝和虞朝都不在中原!
浙江的夏后氏黑陶向北传播到山东,于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后续的龙山文化,都出现了大量的黑陶,而且随着夏王朝北上,后来山东出现的蛋壳黑陶工艺已经反超了浙江,极其精美。如下列图所示: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