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即墨区环秀街道西兴家疃村,“80后”姐妹付文学、付文文,以刻刀为笔、葫芦为纸,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家族百年技艺,以二十余载坚守、三千余件作品、千万次刀刃起舞,诠释乡村手艺“技良人”的深刻内涵。2022年,姐妹俩被青岛市民俗学会授予“非遗技艺大师”称号,其工作
在即墨区环秀街道西兴家疃村,“80后”姐妹付文学、付文文,以刻刀为笔、葫芦为纸,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家族百年技艺,以二十余载坚守、三千余件作品、千万次刀刃起舞,诠释乡村手艺“技良人”的深刻内涵。2022年,姐妹俩被青岛市民俗学会授予“非遗技艺大师”称号,其工作室入选即墨区非遗工坊,成为当地文化振兴的亮丽名片。
傅家葫芦雕刻始于清朝光绪年间,以“依形造景、刀法细腻”闻名。姐妹俩自幼跟随父亲傅正松学习技艺,自1998年正式接过刻刀时,已熟练掌握选材、晾晒、打稿、雕琢等12道核心工序,单件作品甚至会需要刻数万刀,耗时数周甚至数月。为追求完美,她们坚持采用“三浸九晒”古法处理工艺,选用存放三年以上的老葫芦,确保色泽均匀、质地坚硬;雕刻时需屏息凝神,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她们将山水、花鸟、民俗故事甚至“冬奥”“敦煌”等时代主题融入方寸之间,《吉祥如意》《宝瓶》等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葫芦雕刻系列》被中国桃文化博物馆收藏。
姐妹俩的学艺路上,始终映照着父亲执着的身影。孩提时代,每当暮色浸染村庄,别家孩童追逐嬉闹时,父亲的工作台前总亮着两盏小台灯——那是姐妹俩跟着父亲学习雕刻的时光。当年村里也有其他人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可当刻刀划破指尖、线条总难流畅时,众人皆在叹息中搁下了刻刀。“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家里经常停电,父亲都要点着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进行雕刻,一坐就到后半夜。”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执着刻刀,烛火在他专注的眉眼间跳动,细碎的木屑在光影中飘飘落落。这帧定格在姐妹记忆深处的剪影,让她们懂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刻进血脉。如今姐妹俩刀锋流转间,总能看到父亲凝神运刀的影子。
当下,机制葫芦工艺品冲击市场,姐妹俩却坚持“一刀一世界”的纯手工创作。“机器雕刻的线条生硬,而我们每一刀都在与葫芦对话。”她们怀着对家族匠心的敬畏,严守非遗技艺原真性,付文文的手指因常年握刀布满老茧,却始终坚守“一刀一痕皆用心”的祖训,这种近乎执拗的匠人精神,在工业化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
“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深受人们的喜爱,希望我们做的这些葫芦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大家的生活,只有真正的使用起来才是最好的传承。”面对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姐妹俩选择“两条腿走路”:既要守住传统技法的根脉,更要让老手艺长出适应现代生活的枝叶。她们拜多位大师为师,精进技艺,秉持非遗传承不能固步自封的理念,打破传统葫芦雕刻的单一观赏性,开发出镂空葫芦灯、雕花茶叶罐等兼具实用与审美的文创产品,并设计时尚手链、配饰,吸引年轻群体“圈粉”,利用抖音等平台拍摄短视频,开发DIY材料包,让非遗体验走进千家万户。此外,她们将“学习强国”“京剧国粹”等社会热点融入创作,拓宽应用场景,作品远销多国,年销售额持续增长,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
为延续技艺生命,姐妹俩连续13年开设公益课堂,走进社区、学校传授葫芦雕刻与彩绘技艺,累计培养学生500余人。这份传承情怀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当年家里再困难,父亲都免费教乡亲们手艺。”为此,姐妹俩系统整理祖辈技法,编纂成《傅家葫芦雕刻技艺图录》。2017年,她们在即墨古城设立展销店与DIY体验工坊,吸引游客亲手制作,年均接待研学团体50多次。付氏姐妹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制定了《傅家葫芦雕刻五年保护计划》,投入资金8万元用于技艺传承与人才培训,为非遗保护提供可持续路径。
“看着形态各异的葫芦,在妈妈手中像变魔术一样,莲花、锦鲤、山水跃然其上,真的太神奇了!”姐姐付文学家17岁的女儿一说到葫芦雕刻眼神中藏不住的喜爱。“我学的是数字传媒专业,就是想借助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美丽又富有艺术性的葫芦是怎样雕刻出来的,让更多的年轻人也会喜欢上葫芦雕刻。”而妹妹付文文的儿子因为对葫芦雕刻图画的喜爱,选择了美术专业,“美术学习是雕刻的基础,希望以后有更美更新颖的葫芦从我手中诞生。”15岁的少年对未来创作充满憧憬。姐妹俩未曾刻意引导,可那些浸着晨昏的雕刻时光,那些散落在窗台的镂空葫芦灯影,早已将艺术的基因无声浸润进孩子的血脉。
付文学、付文文姐妹以匠心守艺、以创新破局、以公益育人,生动诠释了乡村手艺“技良人”的精神内核——既是对传统技艺的敬畏,更是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她们的故事证明,非遗并非尘封的记忆,而是鲜活的文化基因,在创新与传承中,终将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高静文 通讯员 张蔚
来源:青岛晚报掌控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