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是我国第15个“血管健康日”,这个特殊日子的设立源自于一个指标值:5.18mmol/L,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
5月18日是我国第15个“血管健康日”,这个特殊日子的设立源自于一个指标值:5.18mmol/L,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
如果把全身血管连成直线,长度足够绕地球2.5圈(约9.6万公里)。血管就像城市的输水管网,一旦发生堵塞或破损,全身器官都会面临“断水断电”的风险。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心血管患病人数已达3.3亿,年致死人数超400万,且仍在继续上升,相当于每8秒就有1人倒下,但其中80%的心梗和中风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
▲近20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逐年上升
1.吸烟
吸烟者血管堵塞风险提升300%,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会永久性破坏血管弹性蛋白,导致30岁人群出现70岁老人的血管硬化度。
特别是晨起吸烟,有研究发现:起床后30分钟内吸烟,尼古丁吸收率提高40%,会引发晨间血压飙升(最高可达180mmHg),相当于给血管“灌水泥”(《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3》)。
2.久坐
连续静坐2小时不活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降70%,血流淤滞显著加剧,下肢静脉血液粘度升高30%-50%,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约3倍;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者,下肢静脉瓣膜压力增加3倍,深静脉血栓风险与吸烟者相当。
3.高盐高糖饮食
一份麻辣香锅的钠含量可达 3600mg,相当于9克盐(超推荐量1.5倍),连续食用3天即可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约15%~20%。而含糖饮料日均摄入超过500ml(约1瓶)的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50%-70%。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则会让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飙升。
4.熬夜
凌晨1点后入睡会抑制血管内皮修复酶分泌。2023年《柳叶刀》研究显示,连续3天睡眠不足5小时引发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相当于每日20支香烟损伤。
上海瑞金医院2023年万人队列研究也发现,连续3天睡眠不足5小时,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40%,炎症因子水平激增2倍。
1. 胸痛或胸闷
心前区出现持续性压榨性疼痛或紧缩感,尤其在体力活动时加重,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 呼吸困难或急促
肺部血管堵塞时,氧气交换受阻,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呼吸费力,严重时夜间平躺可突发窒息感,需警惕肺栓塞风险。
3. 肢体麻木或无力
单侧肢体(上肢或下肢)突发麻木、针刺感,伴随肌肉无力或协调性下降,可能是脑动脉或颈动脉堵塞的早期信号。
4. 间歇性跛行
行走数百米后下肢酸痛、无力,休息后缓解,再次行走重复出现,提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血管斑块堵塞相关。
5. 头晕或头痛
脑部血管堵塞导致持续头晕、头部昏沉感,头痛多表现为钝痛或压迫性疼痛,晨起或劳累后加重,可能伴随短暂黑矇。
6. 视力模糊或异常
眼部血管堵塞引发突发性视物不清、视野缺损或短暂失明,症状反复发作时需排查视网膜动脉栓塞。
7. 皮肤颜色与温度异常
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持续性发凉、苍白或发绀,皮肤表面干燥、脱屑,提示外周动脉供血不足。
8. 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包括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或单侧肢体瘫痪,可能为急性脑卒中表现,需立即就医。
1. 智慧生活:调整饮食作息习惯
养成低盐、低脂、少糖的饮食习惯。成人每日钠盐<5g(约1普通啤酒瓶盖),同时警惕隐形盐(调料、零食中的盐分),多吃新鲜蔬果,增加粗杂粮比列,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忌暴饮暴食。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夜间熬夜,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 动静平衡:间歇性运动法
办公场景:每小时做1分钟“踩缝纫机”动作(预防下肢血栓)
居家场景:边看电视边做踝泵运动(勾脚5秒+绷脚5秒)
通勤场景:提前1站下车快走(每日累计30分钟)
3.戒烟戒酒:血管的终极救赎
吸烟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少需15年才能降至正常水平,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专家范文娟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避开3个高危吸烟场景,远离二手烟环境以保护血管健康。
4. 精准监测:血管年检计划
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基础筛查:
踝肱指数(ABI)检测:10分钟无创评估动脉硬化程度
颈动脉超声:筛查斑块的金标准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Hcy>15μmol/L需强化叶酸补充
高危人群加查:冠状动脉CT(吸烟者必查),动态血压监测(检出隐性高血压)
血管损伤具有“代偿期长、爆发期急”的特点,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延缓病变进程。每天快走 35分钟,可使血管年轻化速度减缓40%;避开1个高危吸烟场景,就能降低 27%的心梗风险。养护血管不需要彻底改变生活,从今天少抽一支烟、多走1000步开始,就是对生命最好的投资。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所述干预措施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实施。文中数据均来自公开发表的流行病学研究,不构成个体化诊疗建议。
来源:湖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