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水河农场与二井镇垦地共建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1:14 1

摘要:在黑土地振兴实践中,北大荒集团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与北安市二井镇党委以“41351”党建工程破局,创新构建“垦区、地方、林场、企业”四方协同机制,破解垦地融合难题。

在黑土地振兴实践中,北大荒集团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与北安市二井镇党委以“41351”党建工程破局,创新构建“垦区、地方、林场、企业”四方协同机制,破解垦地融合难题。

其破题之钥在于“攥指成拳”的协同创新:北大荒农垦的管理体系、地方政府的统筹优势在林海雪原间深度交织,形成“土地托管—技术帮扶—实训基地—示范田”四维赋能链。当镇村干部与种植户在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实训基地”学习机械改装操作技术时,二井镇会议室中针对示范田提升方案正同步生成,这种管理智慧与市场活力的化学反应,让肥沃的黑土迸发出现代农业的新生机。

党建领航,破局垦地融合“一盘棋”

2021年,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与二井镇签署农业生产托管协议,迈出垦地共建第一步。

四年来,双方党委锚定“党建引领、全域共兴”目标,从最初的1200亩示范田起步,逐步构建起“2+3+4+9+N”(即:两个场镇共建的核心区,构建三条示范带,推动“垦地林企”四方深入合作,打造9个高标准模式化的示范方,以此引领带动 N 个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化发展格局。2024年,大豆核心示范田亩产达516斤,玉米1537斤,创区域历史新高,辐射带动65个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托管面积较初期增长超数十倍。

“垦地共建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以党建为纽带催生‘化学反应’——通过组织联建、资源共享,将行政壁垒转化为协同优势。”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忠华介绍,“41351”工程以党组织共建联盟为核心,整合农场、乡镇、林场、企业四方资源,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赢三个理念,通过组织联建、教育联培、人才联育、发展联动、活动联办五联机制,实现党建融合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破解了土地碎片化、技术滞后、人才短缺等难题,让“各炒一盘菜”变为“共办一桌席”。

2025年1月21日,当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二井镇、黑河市建华林场、鑫联农业有限公司领导共同签署的《二0二五年垦地林企共建合作协议》生效开始,标志着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垦地融合的“朋友圈”再一次扩大,与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一样,致力于推进垦地区域一体化的“朋友”进一步增多。

依据合作协议内容,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将以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目标,通过“标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将北大荒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平移复制到“垦地林企”合作之中,推动“垦地林企”四方农业生产提标晋位,进一步释放区域一体化发展动能。

科技赋能,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

党建领航为垦地融合奠定组织基础,科技赋能则进一步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动力。在二井镇自和村,农场“科技赋能”党员服务队成员韩鹏正指导农户调试深松机,“深松机工作部件间距应合理,加装助松器,深松尺间距保证在35cm以内,允许误差±1cm,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各行深度保持一致,这是北大荒经过多年的行业标准!”。长水河农场与二井镇党组织深度联结,通过农场7个党支部与地方党组织“一对一”结对,组建7支特色党员服务队,垦地打破行政壁垒,让组织力穿透田间地头。

2025年春播期间,农场农业专家2人驻点指导二井镇9个示范方,创新推广“深松整地+测土配方肥+分层、定位、定量施肥+精量播种+科学施药+一地一模”集成技术,解决当地农机作业合格率低的问题,二井镇作业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双方联合组建农业人才库,推广应用钼酸铵拌种、施肥播种两次作业、根瘤菌剂喷淋、大豆硫酸钾替代氯化钾、除草剂综合防控、机械改装、大垄合理密植等7项农业生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破解生产难题21个。

“托管地块亩均节本增效效果明显,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托管后我家大豆亩产多了100多斤。”托管种植户自和村合作社王福贵感慨道。

“农场有限公司将继续夯实驻村技术人员能力,联合四方共同组建“技术帮扶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田间小课堂,提升种植主体、小农户的技术水平。定期组织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到农场实训基地‛跟班学习′”2025年春季,在长水河农场、北安市二井镇政府、建华林场及鑫联农业有限公司四方协同为主题的示范田提升研讨会,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洪涛展示的方案中,技术帮扶路线图清晰可见,从春耕到秋收,按阶段全程服务、指导,让四方共建切实取得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种植模式,在种植品种、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选择购置上,针对地方实际,给出专业化建议。”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王祥义表示。

文化共融,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垦地一家亲,共筑幸福梦!在建革村农民丰收节文艺汇演上,由农场职工与村民共同创编的节目《五联之笔绘新篇》,用朗朗上口的词汇讲述共建故事。双方以文化广场为载体,打造四季不断的“文化流水席”,让北大荒精神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

“文化融合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张海雷说。双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组建广场舞队、合唱团等文艺队伍5支,开展拔河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篮球赛等活动23场。从“各唱各调”到“同声同气”,文化共融让垦地群众心贴得更近。

2024年国庆期间,雅美广场舞队自编的《一起向未来》舞蹈,在垦地联合文艺汇演中赢得阵阵掌声。农场居民李海英与二井镇村民王亚芝结成舞伴,“我们在排练中交流种植经验,现在连跳舞都要比谁家庄稼长得好!”

伴随着农垦社区移交深入推进,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和二井镇政府在民生保障领域重点突破,将低保办理、困难救助纳入垦地协同服务体系,简化跨区域申办流程,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政策无缝衔接,推动垦地民生服务从“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深度转变。

长水河农场第四管理区那个赵桂芳大姐,前阵子生病了,治疗费用巨大,多次治疗实在拿不出钱来,农场领导听说这事儿,帮着她跑前跑后申请大病救助金!现在赵大姐逢人就念叨:“要不是农场和地方的领导这么上心,我这难关真不知道怎么熬过去,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才好!”

垦地协同不是简单的职能叠加,而是要在服务民生中催化情感共鸣。长水河农场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社会事务部主任、武装部部长王武感概表示,“像赵桂芳这样的案例,就是垦地融合、机制创新的生动注脚。’’

机制创新,打造全域共兴“新范式”

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以党建为引领、科技为支撑、服务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垦地共建助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道路。翻开垦地共建的“蝶变日记”,创新脉络清晰可见:

• 2022年:打造1200亩示范方,探索托管服务“初模式”;

• 2023年:构建“7351”党建载体,整村推进3.9万亩;

• 2024年:升级“1+2+3+7+N”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面积达6.1万亩;

• 2025年:实施“41351”工程,高标准推进“2+3+4+9+N”(即:两核三带四地九方)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动组织服务、党员活动、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推进垦地共建“新蝶变”。

“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垦地林企合作共建平台,通过全程托管和技术服务等服务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地方乡镇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共同开创垦地融合发展的崭新局面。”长水河农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崔宏志表示。今春,针对当地先涝后旱的特殊天气条件和当地机械准备不足等情况,驻村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散墒等抗灾自救措施,播种环节农场协调调配播种机械帮助地方乡镇完成春播作业面积7500余亩,垦地共建已形成“党建链”牵引“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生态。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这次学到了测土配肥的科学方法。”种植户张大哥边记笔记边说。在“垦地林企”四方共建战略引领下,4月29日,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组织农业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北安市二井镇,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农业技术培训,培训聚焦智慧农业装备升级与标准化种植体系推广,吸引二井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成员共40余人参与。年初以来,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深入二井镇开展技术培训3次,技术服务5次,解决地方乡镇生产难题4个。

融合之钥解振兴之题。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长水河农场有限公司与二井镇的实践印证:党建引领是垦地融合的“金钥匙”。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黑土地上的“党建红”与“科技绿”“文化彩”交相辉映,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王治威 辛玲 记者高伟)

来源:食安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