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位救援队员的一连串举动,瞬间引起网友热议,认为搜救出现了情况。
救援队员阿森发布视频截图
两位救援队员的一连串举动,瞬间引起网友热议,认为搜救出现了情况。
那么,这一举动究竟是救援陷入绝境,还是真相即将浮出水面?
网友评论截图
5月4日,8岁的邹煜樽在石谷解登山途中与家人失联。
按照国际救援惯例,失踪后的72小时是黄金救援期,但11天过去,搜救依然毫无进展。
在这期间,每天超过400人进山搜救,无人机、热成像仪轮番上阵,甚至出动了专业广域搜救犬。
可石谷解山的复杂远超想象:1803米的主峰下,密布着数十条未标记的沟壑,植被覆盖率高达95%。
无人机升空后只能看到一片墨绿色的林海,热成像仪在密集树冠下几乎失效。
搜救队员不得不以网格化方式推进,每人负责5米宽的搜索带,用砍刀劈开灌木,低头寻找任何可能的线索。
但更令人揪心的是,一个8岁孩子在没有食物、指南针的山林中,如何度过漫长的12天?
官方通报中,山上有很多野果、泉水,可以给孩子充饥解渴。
搜救队也在主要路径上每隔50米放置压缩饼干和饮用水。
但截至发稿,这些物资尚未发现被取用的痕迹。
更严峻的是,山区夜间温度低至10℃以下,一个穿着短袖的孩子,如何抵御低温带来的生存威胁?
更耐人寻味的是,一直通过社交平台更新搜救进度的队员阿森,在5月14日突然停更,仅留下一句“不信谣,不传谣”。他的沉默,让本就焦虑的公众更加不安。
为什么搜救队突然“闭麦”?难道真的像网友猜测的那样,事情已经有了结果?
阿森的停更声明发出后,评论区问的最多的是: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沉默?
作为连续8天驻守一线的搜救员,他的账号可以说是公众了解搜救进展的重要窗口。
从搜救犬「闪电」在灌木丛中嗅探的画面,到队员们在雨夜搭建临时营地的场景,这些真实记录让无数人看到了救援的艰辛。
然而,就在搜救队全力寻找时,网络上的恶意却开始蔓延。
网友评论截图
队员阿森因为每天发布搜救进展,被部分网友指责“吃失踪小孩人血馒头”、“作秀蹭热度”。
甚至有人造谣称“孩子已遇难,救援队隐瞒真相”。
更讽刺的是,真正在蹭热度的,是那些躲在键盘后编造谣言的人。
他们声称“发现糖纸鞋印”、“小卖部老板拐卖”、“悬崖闻到腐臭味”……
这些毫无根据的说法,不仅干扰了搜救,更一次次让家属承受到二次伤害。
对于这些谣言,官方不得不多次辟谣,但依旧有网友在救援队队员的评论区下面说些有的没的。
阿森的静默停更,或许是一种正确决定。
毕竟,当搜救犬的跑伤的脖子和腿被解读为作秀,当辛苦的搜救视频被质疑摆拍博流量,持续的网络暴力已让一线人员难以专注搜救。
但此时,这种“退网”行为,反而让更多猜测发酵:停更是否意味着某种“坏消息”的前兆?
除了阿森的停更,还有一会搜救队员陈春喜的行为也引起了热议。
这位叫陈春喜的队员,也在14号左右发布了一条最新搜救视频。
在这则视频评论底下,他还曾回复过网友,称目前有点眉目了,不过还不能公开,正在确认中。
不仅如此,他还回复网友称“不是什么好消息”。
就在网友议论纷纷的时候,这条视频连带着下面的评论也被一起删除。
这种种行为,不禁让人更加疑惑,难道这真的代表着孩子生还希望渺茫吗?
截至5月16日,搜救已进入第13天。阿森的账号依然静默,但山林中搜救犬的吠声从未停止。
在类似的失踪案例中,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当证据链显示无存活可能时,搜救队才会撤出。
但目前,官方仍未放弃。仙游县救援指挥部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搜救就会继续。
但时间拖得越久,现实越残酷。
历史上,类似环境的儿童失踪案,超过两周后生还概率极低。
我们当然希望奇迹发生,希望那个穿着蓝色T恤的男孩突然出现在山路转角。
但比寻找更重要的,是学会在信息浪潮中保持理性:不轻易消费他人的苦难,不随意给救援者贴标签,让专业的人专注搜救,让谣言止于智者。
因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尊重生命的态度,不该成为舆论狂欢的牺牲品。
最后,要知道,删除视频≠放弃希望。
目前,搜救仍在继续,公众能做的,是保持关注,但不传播谣言。
而更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下一次带孩子进山前,请确保安全措施万无一失。
因为有些遗憾,一旦发生,就再也无法挽回。
参考资料:
个人账号:狗与木森
个人账号:陈春喜
来源:娱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