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再次登顶门诊榜首!疾控专家:戴口罩黄金时间只剩2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2:41 2

摘要:新冠病毒又悄悄地卷土重来了。你可能还没意识到,它已经重新登上了全国门诊的“热搜榜”:从3月底到5月初,全国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一路爬升到16.2%,几乎翻了个倍。

新冠病毒又悄悄地卷土重来了。你可能还没意识到,它已经重新登上了全国门诊的“热搜榜”:从3月底到5月初,全国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一路爬升到16.2%,几乎翻了个倍。

疾控专家明确提醒:我们正处在一个小波峰的顶端,而“戴口罩的黄金时间”,只剩下最后的两周。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次“春末病毒返场”的集体提醒。我们得像防晒一样防新冠,别等晒脱皮了才想起涂防晒霜。

“我就是咳了点,没发烧,也没嗓子疼,不像以前得新冠那么重。”
不少人这样说。

但你以为的“小感冒”,其实可能就是现下流行的NB.1新冠变异株。它个头不大,传播力却一点不含糊。比起去年年底那波流行,现在的毒株虽然没有更毒,但却更“滑头”——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就是说,哪怕你之前感染过、打了疫苗,也可能挡不住它的“偷袭”。

就像一个打扮得人模狗样的骗子,骗过了你手机的面部识别系统,光明正大地进了门

这一次,新冠不像过去那般“高调”——不再一来就高烧40度、浑身酸痛得像被车碾过,而是低调潜行:轻微咳嗽、喉咙发紧、乏力、低烧……更像是换季时的普通感冒。可别小看了这“伪装术”,尤其是对家里的老人、慢性病患者,它依然是个不容忽视的敌人。

“我爸这次阳了,没高烧,就是嗓子疼、咳嗽,三天就好了。”

听起来像是“感冒+”,但对一些人来说,这却可能是“硬撑+”。

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依旧是这轮病毒的“重点照顾对象”。根据疾控中心的数据,60岁以上人群的感染率和住院率都排在前列。比起年轻人三五天就能缓过来,老年人往往需要五到七天,甚至更久

而对于有慢病(高血糖、心脏病、癌症晚期、器官移植患者)的人来说,这点“轻症”就像是“冰山一角”,水下的重症风险正在悄悄积聚

常荣山教授就指出,新冠对50岁以上人群的致病力是流感的两倍。当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吃药”,病毒可能已经悄悄扩散到了肺部。

还记得去年冬天那场“全民阳”的浪潮吗?

彼时我们人人戴口罩、喷酒精、少出门,日子过得像“防疫版极简生活”。可现在,街头口罩几乎绝迹,公共场所人头攒动,连手都懒得洗。

最重要的,是我们体内的抗体也“懒”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保护力,在6个月到1年后会明显下降。而NB.1这种“新面孔”,又偏偏不吃老一套的“人情”,它聪明、滑头,比过去的毒株更擅长“躲避检查”。

更糟的是,今年2月中国经历了三年来最轻的一波流感,让人群的整体免疫力也跟着打了折扣,正好给新冠留出“舞台”。

从2022年12月开始,新冠和流感就像两个轮流上岗的“调皮员工”。
你刚送走了一个,另一个就来敲门。

但现在的情况更复杂了:新冠和流感的流行节奏打乱了,不像以前“你来我走”,而是“你没走我就来了”。这种“交叉流行”就像是两个小偷合伙作案,偷走你身体的防线。

特别是孩子、老人、孕妇,一旦双重感染,症状会更持久、恢复更慢,甚至拖成“长新冠”——那种持续几个月的乏力、记忆力下降、呼吸困难,不是吓唬人,而是已经有大量临床案例。

你可能觉得戴口罩麻烦、憋气、丑……但请相信,这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防御方式

尤其是在接下来的两周,按照常荣山的判断——新冠阳性率将在6月5日前后下降,这段“波峰期”正是“戴口罩最值的时刻”。

这就像雨季来临前的最后两周,你有没有备好雨伞,决定了你是湿着身子去上班,还是干爽地看别人狼狈

特别提醒那些曾经感染过新冠时症状严重的人、慢性病患者,以及家有老人的家庭,这两周口罩请戴稳了。不是时时刻刻都非戴不可,但在人多、密闭、通风差的地方,戴上就是多一层保障

除了物理防护,身体的内在免疫系统才是真正的“神助攻”

这时候,咱中医也得出来说两句。春夏交替,脾虚湿盛,是病毒喜欢扎堆的季节。小米粥配山药、银耳汤里加点莲子,再来点陈皮煮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养脾气、祛湿热”的小方法。

西医方面也不含糊:蛋白质、维生素D、锌这些免疫系统的“燃料”,每天都不能缺。别活在“我吃得够多”的错觉里,吃得多不等于吃得对,炸鸡和奶茶撑不出免疫力,只能撑出脂肪肝

别忘了睡觉比熬夜刷剧重要得多。晚上11点前入睡,是送给自己的一支“天然疫苗”。

新冠不是洪水猛兽,也不再是十几天高烧不退的恐怖记忆。但它仍然像一个“老熟人”,不请自来、难以驱赶。

我们不能靠“侥幸心理”过日子,更不能把“轻症”当幸运。

这一轮疫情,可能不会像过去那么猛烈,但对某些人来说,依然可能是一次考验。

你可以不恐慌,但请不要忘记——在病毒面前,人类的智慧,是防护最好的武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哨点监测周报(2025年第18周)[EB/OL].

[2]李侗曾.当前新冠流行趋势与防控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5):523-528.

[3]常荣山.新冠病毒NB.1变异株的免疫逃逸特征分析[J].中华病毒学杂志,2025,41(2):101-106.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