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新技术加持,看博物馆的“无界魔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2:44 2

摘要: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将如约而至。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其中,“新技术”是分主题之一。逛南京的博物馆,会体验到哪些新技术?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将如约而至。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其中,“新技术”是分主题之一。逛南京的博物馆,会体验到哪些新技术?

走进南京博物院展厅,游客王女士戴上AR导览眼镜的瞬间,如同打开历史之门,脱口而出“真是太逼真了!”西汉“长毋相忘”银带钩隐藏着怎样迷人的秘密?造型生动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纹饰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内涵?当一件件珍贵文物从展柜中“一跃而出”,就连文物上的纹路细节都清晰可见,在AR数字的加持下,参观者开启了“新视界”。

这一幕,正是博物馆在科技浪潮中迈出的创新一步。从沉浸式展览到数字人导览,新技术在博物馆各个领域融入,突破物理边界,打破时空壁垒,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迸发全新活力。

AR眼镜一戴,文物“开口”说故事

打开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在最新一期的社教活动中,“观天下——大明的世界”青少年导览之数字魔法打开大明的世界活动,刚一推出,便被“秒光”。

记者从南博获悉,该活动以“大航海时代”为起点,以明代的全球互动、科技文化艺术成就为核心,通过现代AR/VR、数据可视化技术,利用AI工具,破解历史时空壁垒,让几百年前的历史名人、文物“活”起来,沉浸式体验“丝绸之路2.0”。

今年年初,南京博物院便全新推出AR眼镜导览,60余件导览内容,在AR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观众可以通过AR视觉识别、定向语音指令的方式与文物进行交互体验,全方位、多视角领略文物的价值,感受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

打开南京城墙微信公众号,“5·18国际博物馆日”将推出的社教活动“明城谜踪——AR寻宝记”同样受到热烈欢迎。

这是南京城墙博物馆创新推出的“AR+解谜”沉浸式社教活动,以数字科技为桥梁,将明城墙砖石间的故事,转化为可触、可感、可互动的文化密码。活动通过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结合逻辑解谜与实景探索,引导参与者化身“时空解码者”,在虚实交融中解锁城墙的奥秘,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知识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魅力。参与者佩戴定制AR设备,扫描展区触发动态历史场景,虚实叠加的视觉体验,让人“身临其境”触摸历史脉络。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通过运用创新技术加强藏品管理、分析和公众参与,博物馆从智能编目、自动化研究到依托VR、AR实现沉浸式叙事,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驱动型工具正在重塑博物馆与公众进行联结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

近期,在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中,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名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齐聚一堂。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分享了该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参观体验的实践。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通过AR技术,为不同背景的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根据观众的兴趣和偏好定制展览内容。这种个性化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还提升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手机点一点,虚拟展厅“永不落幕”

“我上次来南京旅游的时候,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六朝博物馆的‘永恒的绚美 希腊时代彩陶及普利亚艺术文化特展’。”山东游客张启的遗憾,在手机上得到了弥补。

2023年7月,“永恒的绚美 希腊时代彩陶及普利亚艺术文化特展”在六朝博物馆开展,展览历时4个月,接待观众35万人次。再精彩的展览也有闭幕的时刻,如何能将珍贵的古希腊文物“留”在六朝古都,让市民观众可以欣赏到一场“永不落幕”展陈?

六朝博物馆给出了答案——AR线上云展览,将展览点滴凝聚成永恒的绚美。

前厅、序厅、希腊神话与文物、数字沉浸式艺术、普利亚艺术文化……当初的展陈分毫毕现,文物上的图案,墙上的展陈说明,都看得一清二楚。错过展期不要紧,通过手机,依然可以沉浸式走进那场精彩的展览。

《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99件文物里的南京《源流》展……打开手机,扫码进入南京市博物馆的虚拟展厅,展览里的一切都近在咫尺,一场场已经闭幕的精彩大展跃然眼前。

当博物馆遇见数字技术,展陈的边界便无限延伸开来。

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梅瓶依照楚汉之争中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题材,顺着“离”“追”“留”的主线,整幅画面将萧何求贤若渴、心急如焚;韩信壮志未酬、犹豫不决;艄公疑惑不解,又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为了更加贴近历史,南京市博物馆联合天翼云盘,利用建模、AR技术,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AR云逛馆。通过新科技,这件镇馆之宝更是能呈现在现实场景里,让国宝“活”起来!让观众可以随时将古老的文物呈现于现实场景下进行互动,让文物从此多了一种贴近生活的展现形式。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同比增长1亿余人次;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再创新高,日均超1000万人次。满足群众新期待,必须进一步破解文博供需矛盾。

科技赋能下的博物馆,拓展了展陈空间,突破了博物馆建筑的有形边界,让更多藏品走出库房、融入生活、走近大众,蕴藏巨大潜力与可能。

有人说:“一座博物馆,容量总是有上限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用科技手段打破博物馆“围墙”,让文化空间俯拾皆是、文博资源触手可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

解锁多元体验,用科技照亮历史

“我叫‘宁小博’……”利落短发、杏仁眼、一身蓝色修身西服,南京博物馆行业数字人“宁小博”5月15日晚亮相南京市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为大家进行了精彩推介。

据介绍,“宁小博”中的“宁”取自南京的简称。她的造型,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传递出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庄重与活力。自2023年推出以来,“宁小博”已运用于教育、主持、互动等多个场景。如在江苏省“云上博物”数字终端进校园活动中,“宁小博”通过视频连线为学生讲述文物故事;在很多重要场合,“宁小博”担任起了虚拟主持人。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宁小博”的功能与互动形式或将持续扩展,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灯亮的那一刻,仿佛回到600多年前。”5月15日晚,伴随着悠扬的古乐,南京大报恩塔亮起浅绿、蓝、绿三色。光影交错间,完美复现明代琉璃塔“长夜永明”的盛景。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从5月15日至18日期间点亮“国际博物馆日限定色”,在这座被世界铭记的遗址之上,塔灯以数字光影与历史共鸣,向城市问候,亦向文明致敬。浅绿色象征博物馆的创新活力;蓝色引导人们探寻历史;绿色收尾,展现博物馆传承文化的坚定力量。借此,呼吁大家关注博物馆,感受其在时代变化中传承文化、启迪未来的魅力。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这里是很多人推荐的必打卡之处。大报恩塔的灯光秀在夜晚点亮南京城,已成为城市夜间的视觉地标。正如DeepSeek给出的解读——“这里用科技照亮历史,用仪式凝聚人情,用艺术治愈焦虑……”

在科技的加持下,南京的博物馆正在打破物理边界,逐步改变着人们与历史文化对话的方式,将传统博物馆的功能与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文物展示、文化传播、观众体验和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创新发展的新型博物馆形态。它不仅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便捷的文化体验,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展望未来,博物馆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未来的博物馆中,数字技术将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博物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博物馆将通过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创造更加互动、沉浸式的体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