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亲节是品牌每年必争的节点。过去几年,几乎每个母婴品牌都会在这个时候发布一支短片、写一段感谢、说一句“妈妈辛苦了”。这些内容不乏真诚,但也越来越像一种流程化的表达:情感先行、视觉统一、套路熟悉。
母亲节是品牌每年必争的节点。过去几年,几乎每个母婴品牌都会在这个时候发布一支短片、写一段感谢、说一句“妈妈辛苦了”。这些内容不乏真诚,但也越来越像一种流程化的表达:情感先行、视觉统一、套路熟悉。
而今年,有一条路线明显不同。Babycare的母亲节营销,只有一句话——“为妈妈好的设计,是不只为妈妈设计。”
这句话没有强调爱,也没有拔高角色,而是回到育儿这件事本身,回到育儿产品本身:谁在照顾孩子?谁应该被看见?谁的需求被设计考虑进去了?
当大多数品牌还停留在表达母爱之时,Babycare已经在谋思重写母婴设计的出发点——它以“设计”为切口,试图重新定义在育儿场景中的角色,并调整在育儿语境中的位置。
这种转变体现在它讲述的方式、呈现的产品、参与的对话,甚至是它留下的印象里。
品牌态度跃迁
从母职感召到育儿共建
其实,Babycare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讨论“母职”问题。回顾其过往几年的品牌沟通,会发现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系统性的表达递进——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是不是太习惯只看见妈妈?
2022年,通过“爸爸带娃 妈妈快乐”的Campaign,Babycare以RAP短片和“如果男人可以怀孕”的话题演绎,为母亲节注入了一丝轻盈的反差感。那一年,品牌尝试从父亲视角切入,撬动了对育儿分工的公共讨论,也初步释放出“育儿不等于母职”的品牌态度。
到了2024年,品牌表达进入了更人格化的阶段。Babycare聚焦妈妈的身份解放,不再是简单要求分担责任,而是在为母亲的身份权利发声。通过明星品牌大使出镜呼吁,以及一系列鼓励女性表达自我意愿的互动活动,Babycare提出了“没有妈感也是好妈妈”的核心主张,试图打破社会对“牺牲式母爱”的歌颂。
而到了今年,这种品牌态度开始从“为妈妈发声”走向“重构育儿方式”的阶段。在母亲节特别策划「不只为妈妈设计」中,Babycare选择拆解“母职”这个概念本身:为什么我们会默认育儿只能由妈妈承担?我们是否可能建立一种更有现实支撑力的照护结构?
片中那句“我们不是只能让妈妈承担,还可以为妈妈分担”,既是一种温柔表态,也是一种冷静提问。谁能和妈妈一起承担照护责任?谁又应该被看见?
这一品牌表达的演化,也体现在视觉语言上。从过去许多品牌温和柔光的母婴叙事,到更理性克制的灰调质感设计,Babycare正以“高品位设计师”的角色身份,持续定义一个不落俗套的母婴品牌人格。
它不是靠情绪去博得认同,而是通过连续的产品设计、内容话题与传播策略,把“没有妈感也是好妈妈”这一品牌理念推向系统化——既解构了母亲被神化的传统视角,又试图重塑一种真正可持续的家庭育儿生态。
从“让妈妈喘口气”,到“看见妈妈之外的可能性”,再到“设计一个人人都能承担的照护结构”——这是一种品牌主张的升级,也是一场育儿语境的重写。
产品理念升级
从“为妈妈设计”到“为家庭协作设计”
对育儿结构性问题的不断提问,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是Babycare对母婴行业底层设计逻辑的一次系统重构。作为设计师创立的母婴品牌,Babycare习惯从使用者真实场景出发,用系统化的产品哲学去回溯问题的本质。
Babycare所倡导的,不是产品功能上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产品“使用者应该是谁”“使用场景应如何协同”的重新定义。于是,Babycare在看待“育儿”这件事时,不再只盯着“妈妈”,而是将整个照护系统——爸爸、老一辈——统统纳入视野,真正转向“全家庭协作”的思考维度。
比如扭扭车,它并非单纯为儿童设计玩具,而是强调“双重防倾倒”“静音加厚轮”的配置,意在爸爸也能稳稳坐上,带娃一起玩;又如定量调奶器,主张“一键冲奶,全家可用”,是针对老人带娃时“怕水温不准、操作太复杂”的实际痛点而来。
这类“不只为妈妈设计”的产品,已成为Babycare近年来产品更新中的主旋律。
这一思路也体现在成长型餐椅、育儿包、防胀气奶瓶等多个品类中:不再把“妈妈”视为唯一使用者,而是基于“家庭协同”的多人使用情境进行再设计。
例如,育儿包采用中性化外观,打破“妈咪包=女性专属”的传统界限;而电动摇椅、新生儿安抚床等产品,则在功能与审美上同步考虑“宝宝的舒适”和“照护者的操作便利性”,真正从系统角度实现“为爱重新设计”。
Babycare从C(Consumer)到B(Brand)再到M(Manufacturer)的C-B-M商业模式,也是这一逻辑的制度化体现。
Babycare不是先设计产品再让用户接受,而是通过社群运营、用户共创、痛点调研等方式,反向驱动设计、供应链与交付的全过程。像“13°歪头奶瓶”“云朵舱减压背带”这些看似简单却深得人心的产品,就是Babycare与真实用户反复打磨出来的共创成果。
更关键的是,Babycare并未把“好产品”局限于单点优化,而是在有意识地构建一套覆盖纸尿裤、湿巾、哺育、出行、玩具、家具等品类的一站式系统——目前品牌已有数千款产品,逐步建立起“从出生起陪伴每一次育儿决策”的产品矩阵。
这种战略的背后,是对“生活场景 × 真实需求 × 品类逻辑”三者耦合的深刻理解,也正是所谓“高品位设计师”的实践基石。
正因如此,Babycare此次母亲节在传播上选择了态度式句型“设计××?设计××”,用“谁能用、谁好用”作为起点,一语点破品牌从情绪洞察到结构思维的升级过程。
在育儿观念从“一个人扛全部”转向“全家一起做”的今天,传统母婴产品的单一视角已经不足以回应多元化的照护场景。
Babycare正是用不断提出问题、拆解默认假设、重建使用逻辑的方式,让母婴产品真正迈进“结构性创新”的阶段——从“为妈妈设计”走向“为家庭协作而设计”,符合当下新一代的育儿需求,也是一种提倡和态度表达。
品牌角色的重构与升级
不止靠表达,更靠参与
母亲节只是一个时间节点,Babycare真正想回应的,是长期以来在育儿结构中被习惯性忽略的问题——照护为什么只能是妈妈的事?而品牌又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改变这个默认逻辑?
当其他品牌还在借助节日情绪争夺注意力时,Babycare已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不是为了一次campaign赢得掌声,而是推动整个行业进行全新的思考:母婴品牌不应只为妈妈服务,而应当面向所有照护者。
这正是“高品位设计师”这一品牌人格的真正内核——它所象征的从来不是外在美学,而是品牌对复杂现实的深度理解与解决能力。
面对崛起中的新一代妈妈群体,Babycare没有停留在“感同身受”的浅层共情上,而是深入洞察她们在母职角色之外的真实处境:她们既期待育儿过程被支持与理解,又希望不失去对自我节奏与生活质量的掌控;她们不再接受“妈妈=唯一育儿责任人”的文化设定,而更愿意在家庭、伴侣、长辈之间找到一种分担结构。
因此,她们需要的不是被歌颂,而是真正被看见。
Babycare对此的回应,并非仅靠一支广告片或几件热销产品,而是通过长期有序的品牌实践,一步步将责任嵌入公共照护体系之中。
2021年,Babycare启动了“爱的2平方”母婴室公益项目,截至2025年5月,已联合高铁站、医院、企业、商场等共建超400间母婴室,空间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源自妈妈在真实场景中的痛点反馈,实质性推动了公共空间的育儿友好化。
2022年启动的无痛分娩资助项目,则聚焦“生育疼痛”这一沉默多年却广泛存在的女性焦虑,截至目前已落地全国11省、资助2150名产妇使用分娩镇痛技术减缓疼痛,也强化了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有选择权”的议题空间。
这样的体系并非售后功能的延伸,而是一种品牌主动承担育儿协作者角色的方式——当育儿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不确定,品牌也必须具备陪伴感、响应力与组织能力,才能真正进入用户的日常语境。
正是在这样的价值坐标下,Babycare提出“不只为妈妈设计,为爱重新设计”的呼吁并非姿态,而是逻辑的自然延伸。它不是在争夺妈妈的情绪认同,而是在推动整个行业对“谁应该被照顾、谁应该被支持”的再定义。
从产品逻辑、服务接口再到社会倡导,Babycare正逐步搭建起一个品牌可以成为协同平台的基础设施能力。这种“产品+设计+制度+情绪支持”的综合行动方式,才真正体现出一个品牌对公共责任和行业演化的深度参与。
在情绪营销逐渐退潮、产品迭代日趋同质的母婴赛道上,Babycare所坚持的,是一种向结构动手术的勇气,一种将“设计力”转化为“结构改革力”的路径,也是一种不靠喧哗却足够锋利的品牌哲学。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循着这样的方向不断向前,Babycare会走向愿景中的未来。
来源:首席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