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小高峰,是对症用药还是选抗病毒药?早了解早受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3:14 2

摘要:朋友圈里晒出“二杠阳”、“三阳打卡”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阳了像感冒,没阳像中奖”。这时候一个问题又摆到了每个家庭的药箱前:到底该对症用药,还是直接上抗病毒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新冠疫情走到了今天,大家以为它已经“躺平”,可偏偏它又“杀了个回马枪”。近期不少地方升温的不是气温,而是新冠感染人数。

朋友圈里晒出“二杠阳”、“三阳打卡”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阳了像感冒,没阳像中奖”。这时候一个问题又摆到了每个家庭的药箱前:到底该对症用药,还是直接上抗病毒药?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门道多。每一个决定,背后都藏着对疾病机制的理解、对身体状态的判断,还有对药物作用的清晰认知。

盲目乱吃药,轻则无效,重则伤身。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新冠小高峰”下的真实处境,看看我们该怎么用药,怎么识破误区,怎么早了解早受益。

新冠这几年谁没“阳”过?但每次阳了,是不是都不太一样?有人第一次发高烧,第二次只是咳嗽几声;有人第一次轻描淡写,第二次却一头栽进高烧咽痛。病毒变了,身体也变了,免疫力也在变。这就像打了几场仗,敌人换了武器,我们也得换战术。

很多人以为,阳过一次就“百毒不侵”。但其实,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像最近反复提到的XBB变种,感染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哪怕你是“阳过三次老兵”,也不能掉以轻心。

我有个朋友,小赵,是个健身达人,平时饮食规律、作息正常,体脂率比我低一倍。但他却成了单位里的“新冠记录保持者”,三次阳了仨版本。

第一次是2022年底,高烧三天,吃了退烧药就撑过去了;第二次2023年夏天,没发烧但咽痛剧烈,连水都咽不下;第三次是最近,咳嗽不止,喉咙像被刮了一刀。

小赵每次都是“自己上网查”,然后买药吃。第三次他直接上了抗病毒药,结果肠胃不适、没精神,整整折腾了一周才缓过来。后来他才发现,其实症状已经进入恢复期,他吃的药不仅没帮上忙,还拖慢了恢复。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用药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猛越有效。关键是——对症才是王道。

很多人一听“抗病毒药”,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直击病毒核心”的画面,仿佛吃了它,病毒就“嗝屁”了。可现实没那么简单。

抗病毒药物的确有它的作用,但它的关键点在于时间窗口和适应人群。并不是所有“阳了”的人都需要抗病毒药。

尤其对一些症状轻微、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抗病毒药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过度依赖抗病毒药,忽视了身体自愈的能力。免疫系统才是打赢这场仗的主力军,药物只是辅助工具。

新冠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无非就是发烧、咳嗽、咽痛、乏力。这些症状其实都不是病毒直接造成的伤害,而是身体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时产生的“副产品”。简而言之,你发烧,是身体在打仗;你咳嗽,是在清扫战场。

这时候如果你只是轻微不适,身体状态也还不错,对症处理比乱用抗病毒药更重要。比如:

发烧的时候该不该立刻退烧?其实38.5℃以下的发烧,如果你能忍得住、精神状态还好,是可以观察的。因为适度发烧有助于抑制病毒复制。

咳得厉害,是不是一定要止咳?不是。干咳、剧烈咳嗽影响睡眠、生活质量时可以缓解,但总想着“止住”咳嗽,反而延误排痰过程。

咽痛难忍,是不是吃点消炎药?这时候要分清楚,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大部分新冠引起的是病毒性咽炎,这时候“消炎药”效果有限,更多的是靠身体自我修复。

所以,真正的智慧,不是“吃什么药”,而是“什么时候吃、吃对了没有”。

有些人一阳了就端出“感冒大礼包”,各种复方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一股脑往嘴里塞。问题是,这些复方药物往往成分复杂,容易重复用药,比如多种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会增加肝脏负担。

更严重的是,有些药物之间还有相互作用,你以为在“火力全开”,其实是在“自我打架”。

还有人觉得“中药更安全”,于是煮了好几锅“网红防疫汤”,结果喝到最后拉肚子、上火、口干舌燥。中药不是万能的,不能“一方定乾坤”。

同一个病毒,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千差万别。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的确可能需要更谨慎的药物干预。但年轻人、无基础病的健康人,很多时候靠合理休息、对症处理、补充营养就能挺过来。

医院里我见过不少案例:有位六十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感染后症状不明显,但血糖飙升,后来发展成肺炎;另一位三十岁的程序员,阳了两天咳嗽,结果焦虑得睡不着、吃不下,病还没好,心态先垮了。

所以说,治疗新冠,不只是看病毒,还要看人。

很多人误以为“转阴=康复”,但其实真正的“恢复战”才刚刚开始。新冠之后常见的“后遗症”包括:持续咳嗽、易疲劳、注意力难集中、甚至记忆力减退。

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休息、营养、耐心。别一转阴就连夜加班、拼命运动,身体没缓过来,反而更容易复发或感染其他病。

可以适当做些恢复训练,比如呼吸功能锻炼、轻度运动拉伸、饮食清淡营养。这时候不需要吃“大补”的东西,而是让身体自己调整节奏,逐步恢复。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但可以提供几个参考视角:

第一,看症状严重程度。高烧超过两天、呼吸困难、咳痰带血,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而不是自己乱吃药。

第二,看基础病情况。有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癌症等慢性病的人,感染后风险更高,是否用药需听医生评估。

第三,看感染时间。抗病毒药一般在早期感染时效果较好,晚了反而作用不大。

所以,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学会听身体的“语言”,再决定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现在很多人对疫苗兴趣不大了,觉得“反正都会得”,但疫苗的意义从来不是“防感染”,而是“防重症”。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建议在医生评估下继续接种加强针。

同时,生活中的小细节依然重要:勤洗手、戴口罩、通风、少聚集,这些“老生常谈”,其实才是真正的底线防护。

新冠这事儿,不怕它来,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用药不是一场赌局,而是一次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任选择。对症用药和抗病毒药之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每一次感染,都是一次身体和病毒的较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听身体的话、了解药物的性格、找到最合适的处理方式。

新冠或许不会彻底消失,但我们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从容。早了解,早受益——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张文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解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3):217-223.

[2]王辰,赵一鸣. 新冠病毒感染后症状管理与恢复指导[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4,39(5):45-49.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Z]. 2024-10-01.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