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带着老乡直播带货的“网红书记”、拍乡村生活火出圈的基层干部。有人说这是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也有人吐槽这是不务正业“作秀”。今天咱就唠唠,乡村振兴到底需不需要“网红书记”?靠流量红起来后,又该咋把热度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带着老乡直播带货的“网红书记”、拍乡村生活火出圈的基层干部。有人说这是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也有人吐槽这是不务正业“作秀”。今天咱就唠唠,乡村振兴到底需不需要“网红书记”?靠流量红起来后,又该咋把热度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先说说为啥突然冒出这么多“网红书记”。以前村里想卖个土特产,得跑老远找经销商,宣传全靠口口相传。现在好了,一部手机、一个直播间,就能让大山里的农产品直接对接全国网友。就拿山东烟台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党支部书记孙瑞雪来说,她靠着在抖音、视频号分享村里的苹果园日常,带着网友看苹果怎么套袋、施肥,还在直播间现摘现卖。短短3个月,她的账号涨粉超20万,村里苹果订单直接翻了十倍,原本滞销的苹果不仅全部卖完,还卖出了比往年高出20%的价格 ,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你说,这流量是不是真能变成“真金白银”?
但话说回来,当“网红书记”可不是开美颜、喊两句口号那么简单。有些干部为了涨粉,天天拍段子、搞噱头,结果本职工作没做好,最后被网友骂“不务正业”。乡村振兴是个实打实的活儿,光有流量没有内容,就像泡面没调料包——看着热闹,吃起来没味。真正合格的“网红书记”,得把镜头对准村里的产业痛点、民生需求,用流量把村里的好东西、好风景推出去,更要用流量把资源、人才“引进来”。比如四川甘孜州理塘县的县委副书记谭晓政,他在网络上积极推介理塘,让理塘的搜索量暴涨620%,带动理塘旅游综合收入从2019年的2.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1亿元,实打实把流量变成了旅游经济。
那流量来了之后,怎么把它转化成乡村振兴的长期动力呢?首先得“趁热打铁”,把流量变成产品销量。很多网红村火了之后,农产品、手工艺品供不应求,但问题也来了:产量跟不上、品控没保障。这时候就得赶紧建标准化生产线,培训村民掌握直播带货、电商运营的技能。像浙江安吉余村,火了之后成立了专业的运营团队,把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还推出“余村白茶”“余村竹制品”等品牌。2023年,余村通过电商渠道的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比流量带动前增长了300% ,把短期流量变成了稳定的产业链。
光卖货还不够,流量还能给乡村带来“人气”和“财气”。现在不少年轻人刷到网红乡村的视频,直接收拾行李跑去当“新农人”。陕西礼泉袁家村就是典型例子,通过短视频宣传关中民俗文化,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如今村里的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2023年旅游接待量超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还有些地方借着流量吸引企业投资,把村里的闲置土地、老房子改造成文创基地、研学中心,让乡村从“网红打卡地”变成“创业孵化园”。
说到底,“网红书记”只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新工具,能不能用好,关键还得看干部们有没有长远眼光。与其纠结要不要当“网红”,不如多想想怎么用流量搭建乡村发展的新平台。流量就像一阵风,能把乡村吹到大众眼前,但要让乡村真正“火”下去,还得靠实实在在的产业、不断提升的乡村治理水平,以及千千万万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付出。下次再刷到“网红书记”的视频,咱们不妨多留个心眼——看看他们镜头背后,是不是真的在为乡村振兴谋出路。毕竟,比流量更珍贵的,是让乡村越来越好的那份真心和坚持。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