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藏高原的风火山上,驻着人民解放军八九三五〇部队十三连和地方的气象站等单位。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支援,情深似海,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新歌。
熊晓先 常志定
在青藏高原的风火山上,驻着人民解放军八九三五〇部队十三连和地方的气象站等单位。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支援,情深似海,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新歌。
芦棚传佳话
风火山海拔在五千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是个“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的地方。
七月的一天,十三连指战员和某研究所的职工在一起执行施工任务。突然,狂风骤起,乌云翻滚,倾盆大雨夹着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脑地打来。工地离帐篷还很远,突如其来的袭击,叫人躲闪不及。测量工人为了保护国家财产,急忙脱下棉衣盖在仪器上。工人阶级这种崇高的革命品质,给了正在打混凝土的战士们很大教育。他们急中生智,抄起打灰用的钢板,向测量工地跑来,用人顶起钢板,遮盖住仪器,出现了一派军民团结战斗的景象。
象这种情形,在风雨莫测的风火山上,就是在六、七、八月的施工的“黄金季节”里,一天至少也要遇到四、五次。连长陈仕富心想:冰雹这样频繁,工人们经常挨雨淋雹打,容易把身体拖垮,能否在工地上盖间躲雹雨的棚子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家,战士们几天来也在琢磨这件事。经陈连长这么一提,不约而同拍手称好。在陈连长的带领下,大家顶着风沙干起来,齐心合力搭起了一个芦席棚子。从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雹降落,大家就在这个临时“家”里躲一躲。
在这芦棚里,人们还传说一段佳话哩。一次暴风雨和冰雹一起扑来。战士们忙着帮工人们把仪器运进芦棚,因棚子小,他们让工人躲在里面,而自己却站在外边。有的用铁锹遮着头,有的顶着草袋。工人们不忍心,就脱下棉衣给战士们盖在头上。看到这情景,有个工人风趣地说:“解放军,好榜样,雷锋精神大发扬;风火山,莫逞狂,军民团结力量强。今天芦棚躲冰雹,来日定叫你投降!”
明灯寄深情
寒冬腊月,大雪封山,公路交通不便,物资供应困难。
当时九班,留在风火山上执行任务。战士们和工人们互相关心,互相支援,亲如一家,大家有了青菜一起分着吃,有了煤一块生火烤。青海省气象局风火山站的站长季炳发,知道这些战士是第一次在风火山上过冬,经常来问寒问暖。一天晚上,夜幕已经降临,季站长来到九班驻地,只见大伙儿摸黑围着火炉,借着火光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季站长不由得一惊:“怎么,战士们连照明的灯都没有了?”他暗自责备自己调查研究不够,就悄悄返回站里,拿起几把蜡烛给九班送来。蜡烛闪闪亮,军民情意深。打这以后,战士们就围在蜡烛旁学习,劲头更加高涨。
过了些日子,季站长想战士们的蜡烛可能快用完了,这时,站里的蜡烛也不多了。他就到九十多公里外的一个供销社,买回了一些煤油灯。战士们在山上报纸少,听不到广播。季站长也记在心里。晚上,就和几个工人带上报纸、收音机和五盏灌满了油的灯,一起给战士们送来。九班长张荣娣也想着要去买煤油灯,接过这些东西,无比感激地说:“季站长,我们想到了的,你已给办到了,我们还没想到的,你也给送来了!”
后来,气象局给风火山站拨了台发电机,从此风火山上一片通明。在明亮的电灯下,战士们打开收音机,红色电波传来了北京的声音。此时,他们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赞颂到:
明灯闪闪寄深情,
军民一家亲又亲。
脚踏巍巍风火山,
火红青春献人民。
冰池盛厚意
一天,十三连指战员们就要离开风火山去到别处执行任务了。工人们一清早就赶来送行,在一个大冰池旁,工人们和整装待发的战士一一握手告别。一位年近半百的工人无比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啊,解放军同志!过去你们在这里,天天为我们送冰;现在要走了,又给我们留下了一池冰。”
这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春上说起——
春天,祖国内地正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时节,而在风火山上却仍是千里冰封的“银色世界”。别看到处是冰雪,可是因为风沙大能化水的冰还很难找哩。驻地附近的冰都吃光了,战士们就到七、八里外的河沟里去搬冰块,一次他们发现工人们吃的水是用冰冻土化开的。这一桶冰冻土,化开后只有半桶沙泥半桶水。战士们心想工人们在山上忙,没空到远处去找干净冰来吃。于是就订了个制度,每天外出找冰,回来也要给工人们送一些去。找冰要跑很远,但运冰更困难。山洼里,别说汽车开不进去,就是连架子车也用不上,艰苦奋斗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战士们硬是用麻袋装,翻山越岭,靠肩扛回来。工人们见战士背点冰这么不容易,就不让他们送。但战士们还是坚持天天送。工人们后来没有办法,就在外出工作时把门关上,不让战士们进屋,但战士们还是想方法把冰送去。
夏天来了,风火山上冰雪消融。河沟里有水了。战士们又挑起水桶经常给工人们送水。
十三连干部战士眼看所担负的任务快要完成,在入冬之前部队要撤走。同志们为了给工人们解决吃水问题。乘天气暖和时挖了一个积水池。然后把水灌满,到了九月份。一池水就变成了满满一池冰。
战士们告别风火山走了。每当工人们来到冰池旁,心头总是升起一种怀念的情感。他们说,“这留下的不仅是一池冰。留下的是子弟兵对咱工人阶级的一片心啊!”
原载:1977年1月27日《青海日报》
资料提供:王珍
美篇制作:袁武学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