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62岁的李阿姨原本是个普通的退休职工,每天清晨遛弯、买菜、做饭、带孙子,生活平静,也有些琐碎。
直到一次体检,指标亮红灯,医生提醒她:肝功能偏高、肾气不足、血脂也不太妙。
她一时心烦意乱。朋友建议她多吃点黑芝麻,说是能补肝肾、乌发养颜。
起初,她半信半疑,但想想这玩意儿便宜又好做,味道也还行,她就这么坚持了下来——每天一碗黑芝麻糊,自己炒芝麻,磨粉,不掺糖,水开即冲。
半年后,她发现指甲不再易断了,头发没再疯狂掉,最意外的是——原本泛白的发根居然又冒出点黑。
不是染的,真的是长出来的黑发。她开始觉得,这事不简单。
大多数人听到这里,会以为黑芝麻的功效就是“补肝肾、乌黑发”,但事并不止于此。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黑芝麻糊补了什么”,而是它改变了身体的能量利用方式。
这才是背后最大的秘密。多数人搞错了重点,把目光放在芝麻的钙、铁、维生素E、亚油酸这些成分上。
说它抗氧化,说它能改善微循环,说它有植物雌激素。这些都没错,但只是皮毛。
如果真的要从健康的角度说清楚这件事,必须得看“线粒体适应性”这个被大多数大众营养文章忽视的部分。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几乎所有细胞的代谢效率都取决于它的状态。
老年人衰老、头发变白、肝肾功能下降,一个根源就是线粒体的功能退化。
而黑芝麻中的某些酚类物质,包括芝麻素、芝麻酚和其他多酚,在特定条件下能促使线粒体增加数量、提高效率,这一过程被称为线粒体生物合成(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这是运动科学、抗衰老医学中的一个重点话题,却极少被拿来解释黑芝麻的作用。这不是推测。
2021年《Frontiers in Nutrition》刊登了一项涉及106位中老年人的随机对照实验,摄入芝麻素提取物12周后,其肌肉线粒体密度提高了约17%,
氧化应激标志物显著下降,实验组认知功能也比对照组好出一个标准差。
换句话说,黑芝麻影响的不仅仅是头发和肝肾,而是从细胞代谢层面,重构了老年人的“体内秩序”。
但问题在于,这种效果不是单靠吃一两次就能见效的。李阿姨之所以见效,是因为她“持续摄入、低温处理、不混糖、不掺奶”。
多数人把芝麻糊当甜品吃,加糖加奶,完全破坏了芝麻原有的脂溶性抗氧化物质的吸收环境。
抗氧化剂本身怕热,怕氧,怕碱,在开水中停留时间太长就会降解。
而李阿姨做法中的“现磨+水冲即饮”,正好规避了这些破坏因素。
有人说,光靠吃一种食物,作用能有多大?问题的关键是:当一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它不是“一样东西缺很多”,而是“很多机制稍微偏了点”。
此时,如果一个食物刚好能调回来几个关键路径,就可能带来看似“奇迹”的改变。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在李阿姨坚持喝黑芝麻糊的那半年,她每天早起,自己动手炒芝麻、磨粉、热水冲泡。
这种“仪式感”,对老年人身体状态的重建,也有不小影响。
现代健康心理学发现,当老年人通过自己控制的方式做健康决策时(比如自己选食材、自己制作),他们对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和信任度显著提高。
这反过来能减少慢性应激,提升免疫系统效率,改善睡眠质量。而这些,正是改善肝肾功能、稳定内分泌的必要前提。
再说得更深一点,人的头发变白,本质是黑色素细胞功能衰退。
而这些细胞是否能正常合成黑色素,跟铜离子、酪氨酸酶活性、甲状腺激素分泌关系都很大。
黑芝麻中的微量铜元素和酚类物质,确实能参与这个过程,但能起多大作用,还要看这个人的整体营养吸收能力。
而这一能力,很大程度由肠道菌群决定。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越高,芝麻中的复杂多酚越能被转化为有益的小分子代谢物。
有研究显示,在肠道中富含酪酸菌群的个体摄入黑芝麻后,体内芝麻素转化率是普通人的2.8倍,代谢产物中抗炎因子显著增加。
也就是说,黑芝麻真正的效果,是“吃得进去、转得出来、吸得进去、用得上”这四步的连锁反应。
任一步卡壳,都难见效果。
李阿姨为什么见效?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她吃了黑芝麻糊,而是她吃进了一套“微生态-营养-心理-线粒体适应”的完整系统。
很多人看到别人有效,自己也试一试,不管饮食结构,不管作息规律,只想吃一个“灵丹妙药”来对抗衰老,这是最大的误区。
身体变化从来不是由某一个决定性动作带来的,它更像是滴水穿石,是一个日积月累、路径修复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芝麻的脂肪含量很高,占到总重量的50%以上。
对于已经有脂肪肝、血脂高的人来说,如果不控制总热量摄入,把芝麻糊当主食吃,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特别是加工后市售芝麻糊,很多添加了植物奶精和蔗糖,升糖指数并不低。
这些人群如果想借芝麻养生,更应该关注的是“总量+频次+搭配”,而不是一味强调“有没有效”。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黑芝麻对线粒体功能影响这么大,能不能用它来辅助治疗轻度认知障碍?
可以,但效果受限。
黑芝麻糊中的某些酚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确实有助于脑神经的线粒体代谢活性,也有一定抗炎作用。
但认知障碍的形成路径复杂,不只是氧化压力、线粒体功能下降的问题,还涉及神经递质合成障碍、胰岛素信号异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下调等多个维度。
单靠一种食物,很难全面介入。
但如果与有氧运动、富含胆碱的饮食结构(如鸡蛋、深海鱼)配合,可能在早期阶段,对改善记忆、延缓进程有一些实际意义。
对于已经发展到中度以上的认知障碍,效果微乎其微。
用得对,能加分;靠得过,误导人。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