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志 行贵州|绥阳辣椒,四时用以佐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3:46 2

摘要:绥阳县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作为土生土长的绥阳人,可以说我是在辣椒的美味中长大的。绥阳人从哪朝哪代开始种植辣椒?辣椒有哪些产品,它又是如何富裕了这一方人民?……各种疑问,带领我从志书中找寻答案。

绥阳县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作为土生土长的绥阳人,可以说我是在辣椒的美味中长大的。绥阳人从哪朝哪代开始种植辣椒?辣椒有哪些产品,它又是如何富裕了这一方人民?……各种疑问,带领我从志书中找寻答案。

关于名称,“辣椒”是它的“书名”,它也有“小名”“别名”,1928版《绥阳县志》称为“蔊椒”“辣子”;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郑珍、莫友芝著《遵义府志》则称为“番椒”“海椒”。这说明,现在通称的“海椒”,在180多年前就已经有这种称呼了。

1928年版《绥阳县志》。

关于用途,据1928年版《绥阳县志》载“四时用以佐食”,郑珍、莫友芝著《遵义府志》载“园蔬要品,每味不离”。不难看出,180年以前,绥阳人就把辣椒作为主要的佐料,从那时起,人们的食谱就没有离开过辣椒,一直到今天。

绥阳辣椒种植,可谓历史悠久,1993年版《绥阳县志》载“境内辣椒种植始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400年历史。但清朝末年,吏治腐败,列强入侵,再加上交通闭塞,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境内民众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辣椒作为“佐食”,在菜园子中零星种植,自给自足解决所需佐料问题。

真正大面积种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93年版《绥阳县志》有详细记载:1948年,全县种植辣椒120公顷,产量近90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国内外对绥阳辣椒的需求量增大,绥阳从1963年起成为贵州省小辣椒的主产地,1964年成为全国出口七大名椒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1964年面积为532公顷,产量552吨。1965年面积为812公顷,产量为930吨。据2012年版《绥阳县志》记载,1979年种植面积为1364公顷,产量1909吨。2000年种植面积为8551公顷,产量14039吨。2007年种植面积为1万公顷,产量17879吨。2024卷《绥阳年鉴》载,2023年,绥阳县辣椒种植面积2万公顷,产量40.12万吨,总产值13.5亿元。不难看出,辣椒已成为绥阳群众主要的经济作物。

关于辣椒品种,2012年版《绥阳县志》记载,绥阳辣椒种类分为圆锥形朝天椒、细指形朝天椒(黄杨小米辣)、簇生朝天椒(纂椒)3个大类。另外,绥阳子弹头也是知名品种。

“黄杨小米辣”丰收。(原载2024年卷《遵义年鉴》)

辣椒制品,主要有干椒和鲜椒。鲜椒主要是鲜食,干椒主要是脱水制干。制干的方法主要有晒干、烘干两种。晒干是传统的方法,高山地区群众小面积种植,用晒席(群众称为“晒天”)在烈日下晾晒,一个周左右方能晒干。20世纪80年代,绥阳群众用烤房(也称“烘房”)的建造技术,用于烘辣椒。近年来,全县辣椒大面积种植,县城建起了大型的辣椒烘干线,解决了辣椒烘干问题。人们把烘干后的辣椒装到塑料袋里保存,赶集时拿到集市出售,以换取生活用品。

晒小椒。(原载1993年版《绥阳县志》)

干辣椒制成辣椒面,配以蒜、花椒、香油等,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调味品。绥阳的美食(如豆花面、酸菜蹄膀等),加上一份辣椒蘸水,更是美味无穷,普通的荞面条佐以蒜海椒,更是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

鲜椒的保存方式,郑珍、莫友芝著《遵义府志》记载“盐酒渍之,可食终岁”,不难看出,180多年前,人们就以盐或酒渍辣椒,制作好的辣椒产品,可以吃一整年。现在绥阳辣椒制品主要有:糟海椒、海椒丝、海椒酱、海椒鮺、海椒鱼、阴海椒。糟海椒酸辣可口,用它烹制的蛋炒饭、糟辣鱼是不错的美味。

绥阳东门的辣椒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末建设的。市场内,每天近百人从事辣椒除杂、去蒂等工作,运送辣椒的车辆往来不断。旺草、蒲场、郑场等大的集镇赶场天交易火爆,人来人往的路口,小商贩流动收购,随处可见辣椒交易的场景。

中国辣椒之乡证书。

关于辣椒的品质,2012年版《绥阳县志》记载,绥阳朝天椒在县境内因光照、土质、水热以及历史人文条件优越,经世代繁衍、历史积淀,孕育出自身地方特质,果实色泽鲜红油亮、皮薄肉厚、味浓辣香,辣椒素含量高,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1989年,厦门大学专利事务所马应森教授编写的《“高辣度油树脂的制取”说明书》中,有关于从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中的5省6县辣椒的果皮中制取油树脂的结果表明,绥阳朝天椒含辣椒碱8.35%,居第一位。

据绥阳县政府网站消息,1999年,绥阳辣椒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辣椒之乡”称号;2000年,被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鉴评为“贵州省优质农产品”;2006年,获得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2017年,“绥阳子弹头”辣椒获得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黄杨小米辣”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1997年10月,绥阳县举办首届诗歌艺术节暨辣椒节。(原载2012年版《绥阳县志》)

2024年底,绥阳有诗乡辣妹、椒中君、辣哈哈等13个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

绥阳辣椒生产线。(图源:绥阳县人民政府网)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 | 上春山,摘野菜

读方志 行贵州 | 古玉兰与毕节的旷世奇缘

读方志·行贵州 | 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探遗

读方志 行贵州 | 思州万物茶为上,到茶乡品茶香

读方志 行贵州 | 橘中“大红袍”的兴义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洋芋国”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阳慈善巷: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甘当贵州文旅推荐官的清朝官员洪亮吉

读方志 行贵州 | 趣谈侗族传统头浴

读方志 行贵州 | 图云关,见证烽火仁心

读方志 行贵州 | 牙舟有名陶 糍泥着秀色

读方志 行贵州 | 建在悬崖上的古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里的武林高手和他们的狠活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读方志 行贵州 | 夜郎秘境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读方志 行贵州 | 开科以宏文教 闻达兼济乡里 —— 田秋推动贵州开科取士

读方志 行贵州 | 其貌不扬的世界名犬——下司犬

读方志 行贵州|志书里的廉洁之脉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都大桥印迹:从望江兴叹到美好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冯光勇

编辑/赵怡 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