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快速传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从单纯的历史文化守护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快速传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从单纯的历史文化守护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值此之际,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策划推出专题报道,从各个维度感受博物馆“可传统、可科技、可时尚、可文艺、可趣玩”的百变属性,从中一窥贵州的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变化与趋势。
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贵州各类博物馆推出不少新展览和活动,不仅可以前往博物馆打卡,还能静心感受文物魅力,触摸文明温度,聆听历史回响。
——编者按
清晨,青翠山间飘荡着时隐时现的薄雾。坐落于贵阳市花溪区花溪水库中部半岛的石板镇镇山村,三面环水,依山势层叠而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镇山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村内寨门、小路、台阶、房屋大多用石板砌筑而成。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蜿蜒小道,依山而建的青石板房错落有致,院落之间青石板路回环相通,随处可见身穿民族服饰的村民,在路边晒太阳话家常,或摆摊售卖民族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
坐落于花溪水库中部半岛的石板镇镇山村。乔啟明 摄
“20世纪末,一位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来到镇山村,提出在贵州建立生态博物馆群的倡议,为镇山村建成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贡献了很多力量。”花溪区石板镇工作人员张永青说,后来中挪相关会议正式确定3个生态博物馆作为合作建设项目,2002年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正式落成,“展品”是自然的山水、古老的建筑、传承几百年的民俗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是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在镇山村民宿“番外”的院落旁,还生长着一棵纪念这位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的树。经过20余年实践,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通过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全方位展示人与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及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镇山村青少年表演竹竿舞。乔啟明 摄
张永青告诉记者,镇山还有30多座像“番外”民宿一样,从昔日空旷破败的老宅变为无数旅人和艺术家向往的小院。“当地以传统村落和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保护和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张永青说。
在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落成的4年前,我国首座生态博物馆已在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建成。梭戛生态博物馆保存着“箐苗”支系文化,该支系妇女至今保留着传统蜡染技艺。梭戛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女孩自幼学习纺织、刺绣,服饰上的图案承载着民族迁徙过程、重大事件、神话传说等,是箐苗文化的重要内容。
六枝特区梭戛乡正在盘头饰的长角苗同胞。王飞 摄
在贵州,现已形成包括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这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以“试验田”的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研究的“工具箱”。
“城市里的主流博物馆更多体现精英文化,地处乡村的生态博物馆的意义在于将文化遗产留在当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同样值得被珍视。”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系教授潘守永看来,在各方利益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将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相结合,保护的同时加大科学化利用,将是生态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黄蔚
文/赵珊珊
海报设计/王子琪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