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院内二科(心血管内科)以“双心医学”治愈少数民族患者获赞誉,近期,我院内二科(心血管内科)荣获了一面由回族患者米大叔赠送的锦旗,上书“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这面锦旗背后,是一段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生命接力”,更是“双心医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它不仅体现了患者对医
我院内二科(心血管内科)以“双心医学”治愈少数民族患者获赞誉,近期,我院内二科(心血管内科)荣获了一面由回族患者米大叔赠送的锦旗,上书“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这面锦旗背后,是一段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生命接力”,更是“双心医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它不仅体现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深切感激,也象征着我院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病例介绍 1
59岁的米大叔来自青海,近一年来反复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冠心病”,但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在焦虑与病痛的双重煎熬中,米大叔辗转门源县、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张掖市等多家医院,却始终未能找到病因。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来到我院内二科(心血管内科)。接诊的主治医师张小康发现,患者除胸痛症状外,还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和睡眠障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仅为30%,无法解释其持续症状。”张医生回忆道,“这提示我们需要从身心双重角度寻找病因。”
“双心医学”破难题,身心同治显奇效
内二科(心血管内科)团队迅速启动“双心医学”诊疗模式:一方面通过精准的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评估冠脉血流储备,排除器质性病变;另一方面联合心理卫生科专家,采用焦虑量表评估和心理疏导双管齐下。检查发现,米大叔因长期病痛已发展为重度焦虑,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躯体症状加重。治疗团队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在改善心肌微循环的同时,配合抗焦虑药物及认知行为治疗。1周后,米大叔胸痛发作频率显著降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脸上。
1.锦旗背后的医患情
“张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胸痛,更解开了我的心结。”出院时,米大叔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道谢。他偕同家人,将精心准备的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这面红底金字的锦旗,既是对医疗技术的肯定,更是对医者仁心的礼赞。它传递着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感激,也映射出医患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践行双心医学,守护全民健康
据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任鹏云副院长介绍,我国约30%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少数民族患者因语言文化差异更易被忽视。我院自2018年开展“双心医学”多学科诊疗以来,已累计帮助800余名此类患者重获健康。科室始终秉承“既医心,更医人”的理念,通过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服务岗、定制健康宣教手册等措施,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各族群众。我们致力于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这面跨越山川的锦旗,不仅承载着患者深情的感激,更彰显了医学人文关怀的温暖。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中,我院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以人文关怀为翅膀,为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坚强的保障。我们坚信,凭借持续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必将为更多患者送去希望之光和生活之彩。
病例介绍 2
除夕夜的生死竞速——成功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一位住院的70多岁老人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心跳骤停。生死一线间,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争分夺秒、全力施救,用专业与担当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惊心动魄的除夕夜 除夕当晚,医院走廊里还萦绕着春晚的欢笑声,病房却突然响起急促的警报声——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突发恶性心律失常,监护仪显示心室颤动,随后呼吸心跳骤停!值班医生张小康迅速判断病情:“患者心源性猝死,立即心肺复苏!”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抢救行动就此展开。
多学科协作抢回生命 抢救团队兵分多路:护士长张芬带领护理组轮番进行胸外按压;麻醉科医师紧急气管插管保障通气;张医生迅速采取行动,果断实施电除颤,经过三次放电,患者的心律终于恢复到窦性。但危机并未解除,老人反复出现室速,血压持续走低。关键时刻,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任鹏云副院长从家中冒雪赶到现场,指挥团队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启动临时起搏器,并全程守在床旁监测生命体征。经过近两小时的鏖战,老人的心跳逐渐稳定,苍白的脸上重现血色。
守护生命的温度 “当时家属握着我的手不停发抖,窗外的鞭炮声和病房里的仪器声混在一起,所有人都绷紧了弦。”参与抢救的护士李玉芬回忆道。为了让患者家属安心,医护人员一边抢救一边耐心解释病情。年初一的晨曦中,老人睁开了双眼,用微弱的声音说了句“谢谢”,让彻夜未眠的医护们湿了眼眶。
2.康复背后的暖心故事
经后续精心治疗,老人顺利撤除呼吸机,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康复期间,护士们每天为他播放孙子录制的拜年视频,康复师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出院当日,老人的儿子眼含泪光,亲手送上了一面写有“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的锦旗,深情地说道:“你们不仅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更是这个寒冬中最温暖的阳光,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力量。”
这个除夕夜的生死营救,是无数医护工作者坚守岗位的缩影。当阖家团圆时,他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生命的灯火。正如任鹏云副院长所说:“患者的心跳声,就是我们新年最动人的钟声。”
病例介绍 3
头痛医心,巧解多年顽疾——多学科协作成功治愈卵圆孔未闭相关偏头痛患者多年头痛难愈,辗转求医终遇曙光。
50岁的张女士饱受偏头痛折磨长达十余年,频繁发作的剧烈头痛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多年来,她辗转多家医院,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及神经调节疗法,但症状始终未见好转。今年初,张女士来到我院就诊,一场看似“跨界”的诊疗悄然展开。
细致查体破迷局,揪出“心病”致头痛
接诊的心血管内科张小康主治医师在详细询问病史后,敏锐地察觉到张女士的偏头痛可能与心脏结构异常有关。经系统检查,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显示,张女士心脏存在卵圆孔未闭(PFO)。张医生解释:“卵圆孔是胎儿期心脏的正常通道,若成年后未闭合,可能成为静脉系统微小栓子进入脑循环的‘暗道’,诱发偏头痛甚至脑卒中。”这一突破性发现,如同迷雾中的灯塔,为张女士长期困扰的顽固性头痛找到了根源所在。
多学科协作精施策,微创封堵终结病痛
针对张女士的特殊情况,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影像科专家共同评估认为,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是根治头痛、预防远期并发症的最佳方案。手术由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介入团队精心策划并执行,他们巧妙地通过股静脉穿刺路径,将封堵器准确无误地安置于未闭的卵圆孔之中。术后次日张女士即恢复日常活动,困扰多年的偏头痛奇迹般消失。
锦旗承载医患情,技术创新暖人心
“没想到头痛竟是心脏问题,更没想到一个小手术就能彻底治愈!”出院1月后复查时,张女士的儿子将写有“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的锦旗送到医护团队手中。目前随访4月显示,其头痛未再复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以患者为中心,攻坚疑难显担当
本例疑难病例的成功诊治,体现了我院“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和多学科协作的技术优势。心血管内科任鹏云副院长表示:“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关联常被忽视,需医生具备跨学科思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心血管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联研究,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解决方案。”
每一次成功的治疗,都凝聚了无数次的努力与坚守。在我院内二科(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不仅凭借高超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以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心灵。他们深知,每一位患者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盼,因此,始终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面对复杂多变的疑难病例,科室团队从不轻言放弃,而是汇聚多方智慧,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为患者量身定制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诊疗效果,更为患者带来了更为优质的康复体验。
展望未来,我院内二科(心血管内科)将继续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加精湛的医术和更加温馨的服务,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他们坚信,只要心怀仁爱,肩负责任,就一定能在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民乐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