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而随着中美联合声明的公布,另一件事也被提上日程,是什么呢?中国可能解禁稀土。
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最近贸易战白热化,由于美国扛不住压力,只好做出让步,同意降低关税。
然而,而随着中美联合声明的公布,另一件事也被提上日程,是什么呢?中国可能解禁稀土。
要知道稀土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想要的战略物资,那么这场贸易战,真的是美国大获全胜吗?
事情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要说为什么美国如看重稀土,看看F—35战斗机生产线就知道了。
它的发动机和雷达系统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精确到每一片耐高温涂层,每一个高性能磁体。
没有这些,战机就是一堆昂贵的废铁。
放眼更广,“战斧”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靠钕铁硼永磁体,潜艇的声呐,雷达的信号处理,乃至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都离不开稀土。
五角大楼的报告毫不掩饰地指出,美军现役装备中超过220个关键部件,直接依赖中国稀土供应链。
2025年初,中国将稀土出口配额削减40%,雷神公司措手不及,“标枪”反坦克导弹的交付计划被推迟,暴露了美国军工体系的软肋。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霸主地位,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全球60%的稀土开采、90%的精炼加工都集中在中国。
包头的矿山和工厂,源源不断地把这些战略资源变成永磁体、合金,输送到全球。
相比之下,美国的处境有点像个忘了带伞的人,站在暴风雨里干着急。
特斯拉的马斯克就深有体会,他在4月22日的财报电话会上抱怨,稀土磁体的出口限制,让生产卡了壳,只能硬着头皮跟中国谈许可证的事。
5月12日这天,全世界屏息以待,谈判进行两天后,双方终于签下联合声明,同意在90天内把关税税率双双下调115%。
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我们承诺的“暂停或取消”4月2日以来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声明里是比较含糊的,没说清楚到底会放宽哪些限制。
消息一出,美国那边炸开了锅,美媒纷纷预测,稀土出口管制将在未来不久迎来变化。
而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路透社爆了个猛料:5月13日,中国向四家稀土磁体企业发了出口许可证,包括包头天和磁材、北京中科三环、包头中科稀土和浙江英洛华磁业。
包头天和磁材4月底就拿到一张,专门给德国大众汽车供货,帮他们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用的磁体。
大众那边也松了口气,赶紧对外确认,供应商已经拿到了批文。
不过比较扎心的是,这些许可证只给了欧洲和越南的客户,美国企业暂时连边都摸不着。
这信号再明显不过,中国在稀土问题上没打算对美国敞开大门,反而是在精准放水,给盟友一点甜头,留着美国继续干瞪眼。
华盛顿的空气里,弥漫着特朗普的焦虑。为什么焦虑呢?
因为6月份,6万亿美元的美债眼看就要到期,像一颗定时炸弹悬在美国头上。
美国财政已经捉襟见肘,特朗普必须修改债务上限,稳住经济这块“基本盘”,否则选民的怒火能把他烧得够呛。
更糟的是,他一手挑起的关税战,压根没带来预想的好处,关税表面上是让中国掏钱,实际上却让美国消费者买单,物价上涨,民怨沸腾。
华尔街还闹了个“股债汇三杀”,股市、债市、汇市齐齐跳水,连共和党内部的商业团体都开始埋怨他。
特朗普当初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关税战逼全球国家向美国低头,产业链回流,经济“再次伟大”。
结果现实狠狠打脸。
其他国家护着自己的利益,根本不买账,中国更是第一个站出来硬刚,4月4日祭出“11箭齐发”的反制措施,包括对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
这一下,美国企业傻了眼,特斯拉、雷神这些巨头发现,离开中国稀土,他们的生产线分分钟瘫痪。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美媒开始唱反调,彭博社直言,关税根本没法让美国重新工业化。
美国人工成本高得离谱,轻工业根本玩不转,“铁锈地带”的工人教育水平不高,现代工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又缺口巨大。
更别提华尔街那些习惯玩金融游戏的资本家,没人会傻到投钱进回报周期动辄十年的实体工业。
特朗普的豪赌,越来越像个笑话,而稀土这边,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因为我们从来没打算松口。
5月9日,深圳开会部署打击稀土走私,12日在长沙又开了个加强出口管控的会,说白了就是要继续卡紧稀土这张王牌。
美国企业还在眼巴巴等着许可证,结果发现连欧洲和越南的客户都比他们优先级高。
特朗普为了稳住经济,只好在关税战上先退一步,签下联合声明,换取喘息空间。
现在看来,他确实拿到了他想要的。
反过来再看稀土,它对中国的意义,早已不只是卖矿石的生意,而是从矿山到尖端科技的战略筹码。
比如铈铁合金,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耐高温性能提升200℃,直接关系到中国武器的突防能力。
其实早在2010年钓鱼岛争端时,日本就尝过苦头。
中国暂停稀土出口,三菱重工的精密陀螺仪生产线直接停摆两个月。
这件事让我们从此下定决心,把稀土产业从散乱的145家企业整合成六大国有集团,覆盖开采,提纯到永磁材料的全链条。
《稀土管理条例》更是把出口管制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当美国用芯片制裁华为时,中国立刻收紧稀土加工设备的对美出口,针锋相对,毫不含糊。
更厉害的是,中国不满足于卖原料,2022年,稀土永磁体出口涨了15%,而氧化物出口却降了22%。
这背后是“出口成品而非原料”的战略,以至于德国舍弗勒集团把新能源汽车电机生产线搬到中国。
全球83%的永磁电机专利攥在中国企业手里,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也只能深度绑定中国稀土供应链。
中国的“稀土功能材料2035计划”更放眼未来,瞄准航天磁浮、量子计算,试图定下下一代技术标准。
美国的稀土故事,听起来像一部失败的复仇片。
芒廷帕斯矿,曾经是全球90%的稀土来源,却在2002年因为环保和成本问题关门大吉。
冷战后,美国把稀土当普通商品,拱手让给中国,如今又想重启,难如登天。
白宫掏出3亿美元,芒廷帕斯矿勉强复工,可提纯技术跟不上。
中国独创的“萃取剂串联工艺”把分离效率提高了60%,美国工程师只能望洋兴叹,估计得花五年才能追上。
更尴尬的是,美国试着找替代供应商,结果处处碰壁。
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的稀土纯度不够,F—35的发动机叶片合格率直接掉了30%。
格陵兰、乌克兰的矿产开发成本高得吓人,标普全球的数据显示,新建矿山平均要18年才能投产。
2025年1月,美国好不容易在科罗拉多搞出一块99.1%纯度的氧化镝样品,业界欢呼“突破”,但智库CSIS泼冷水,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还有十万八千里。
美国拉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搞“去中国化”稀土联盟,可进展缓慢。
中国的断供教训太深刻,2010年的日本危机就是前车之鉴,眼下美国的军事优势和工业命脉都捏在中国手里,想脱钩,谈何容易?
这段日子,彭博社的记者们可能坐在编辑室里,盯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摇头叹气。
他们的新闻观点通常是一针见血,这套打法根本没法让美国重拾工业辉煌。
高成本、低技能、资本逐利的天性,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关税能解决的。
《财富》杂志也直言,美国想找格陵兰、乌克兰的稀土替代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开采成本高、周期长,短期内只能向中国低头。
特朗普的豪赌,换来的不是产业链回流,而是国内的质疑和国际的孤立。
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中美贸易战到底谁赢了?虽然事情没那么简单,但答案却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资料:Reuters——US customers should get Chinese rare earth permits more easily after trade truce, say sources
观察者网——美媒发愁:中国限制出口稀土,威胁到美国人生死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