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林志辉校长指着iHour软件上1800小时的累计记录时,我触摸到了教育者最珍贵的品格——在时间洪流中锚定成长的定力。他谈及自己坚持践行曾国藩"十二条日课"的岁月,每日读书、写作、锻炼的微习惯,如同教育田野里的精耕细作,终成专业发展的沃土。
一、信念觉醒:把"不可能"炼成"可能"
当林志辉校长指着iHour软件上1800小时的累计记录时,我触摸到了教育者最珍贵的品格——在时间洪流中锚定成长的定力。他谈及自己坚持践行曾国藩"十二条日课"的岁月,每日读书、写作、锻炼的微习惯,如同教育田野里的精耕细作,终成专业发展的沃土。
这让我想起县名校长评选时内心的忐忑。林特一针见血:"教育者的高度,往往由突破舒适区的力度决定。"他办公室悬挂的"功不唐捐"书法,恰是对"冲"字诀的最佳诠释:副高职称评审不是终点,而是丈量专业生命的标尺;名校长称号不是勋章,而是教育理想的试金石。
二、路径觉醒:构建专业成长的生态系统
1. 学科深耕的"三阶修炼"
在劳动教育领域开辟特色之路,需要完成从教师到领航者的蜕变:首先成为能上精品课的"工匠型教师",继而发展为能建基地、带团队的"研究型导师",最终成长为能承办市级教研活动的"专家型舵手"。这个过程中,校长的专业底色与学校特色发展始终同频共振。
2. 管理艺术的"二八法则"
面对纷繁的行政事务,智慧校长懂得用"二八定律"破局:将80%常规工作转化为培养团队的练兵场,聚焦20%核心项目打造教育品牌。正如林特所说:"校长要像农夫,既懂得整体规划田亩,又精通重点作物的栽培技艺。"
三、行动觉醒:在时间褶皱里播种未来
1. 微习惯的复利效应
下载iHour软件首日,我开启了"三个一"工程:每日千字教育随笔,半小时专业阅读,15分钟核心训练。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实则是对抗职业倦怠的铠甲。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2. 团队成长的"飞轮模式"
组建劳动教育学科团队时,我实践了林特的"飞轮理论":校长把握方向轮轴,中层干部构成支撑辐条,青年教师化作驱动齿轮。当我们在市级劳动教育论坛展示"校园责任田"课程体系时,这个飞轮已积蓄起自主运转的能量。
四、格局觉醒:在坚守中遇见教育本真
每次翻开iHour的成长曲线图,都能看见教育者最动人的模样——那些在晨光中阅读的剪影,深夜里打磨教案的灯光,烈日下与学生共耕的身影,都是对教育初心的朝圣。林特常说:"校长的最高境界,是让自己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图腾。"
此刻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劳动实践基地里蓬勃生长的向日葵,我忽然懂得:教育者的坚持从不是苦行,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诗意修行。当我们以日拱一卒的笃定浇灌专业成长之树时,终将在时间的枝头,收获满树繁花。
来源:儿童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