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五点的皖北平原还笼罩在薄雾中,王振国的草莓大棚里已经亮起灯光。这位皮肤黝黑的90后返乡青年,正带着工人将刚采摘的"白雪公主"草莓装车发往上海。"现在每天出货量稳定在800斤左右,每斤批发价能到35元。"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身后的300亩智慧农业园在晨光中逐
凌晨五点的皖北平原还笼罩在薄雾中,王振国的草莓大棚里已经亮起灯光。这位皮肤黝黑的90后返乡青年,正带着工人将刚采摘的"白雪公主"草莓装车发往上海。"现在每天出货量稳定在800斤左右,每斤批发价能到35元。"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身后的300亩智慧农业园在晨光中逐渐清晰。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在上海做程序员的王振国偶然发现精品草莓在盒马卖到128元/斤,连夜坐高铁回村流转土地。如今他不仅建起皖北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6个村庄发展订单农业,去年合作社总营收突破1200万元。
第一招、错峰上市抢黄金档期
王振国掏出手机展示种植日志:"元旦前20天定植,正好赶上春节档。温度控制在18-25℃,用补光灯调节光周期。"他算过账:春节前后草莓价格是平时的3倍,但成本只增加40%。去年通过双层大棚+水肥一体化技术,硬是把采摘期提前了45天。
正在分拣草莓的村民李大姐插话:"以前种小麦,亩产800斤才挣400块。现在承包大棚,保底工资3000,加上提成,去年拿了7万2。"她手上的记账本密密麻麻记着工分,这是王振国设计的"基础工资+绩效分红"管理模式。
第二招、短视频打开新销路
仓库墙上贴着抖音数据分析表:3月15日发布的草莓采摘视频播放量破300万,带来87个加盟咨询。王振国团队里最年轻的00后运营小张揭秘:"我们拍草莓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教粉丝辨认自然成熟果。直播时故意留几片叶子,证明现摘现发。"
冷藏车司机老赵指着发车时刻表:"现在每天3趟冷链车发往长三角,电商订单占六成。最远一单发到哈尔滨,客户说比当地超市便宜还新鲜。"仓库里的定制包装盒印着溯源二维码,扫码能看到施肥记录和农残检测报告。
第三招、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
穿过草莓园,眼前出现20个白色帐篷。"这是和旅行社合作的采摘民宿,周末398元/晚还得提前两周订。"王振国掀开帐篷帘子,里面居然装着空调和投影仪。不远处的亲子厨房飘来草莓酱香气,城里来的孩子们正跟着奶奶辈的村民学熬果酱。
更让人意外的是养殖区,200只黑山羊在草莓架下悠闲踱步。"羊粪发酵后做肥料,牧草间作种草莓,每亩省下2000块化肥钱。"技术员小周正在调试环境传感器,"棚顶光伏板发的电不仅自用,余电上网每月还能挣8000多。"
暮色渐浓,王振国站在观景台俯瞰园区:"今年要建深加工车间,草莓酒、冻干粉正在送检。镇政府刚批了50亩地,准备搞农业研学基地。"他手机弹出银行到账提醒上午发出的草莓货款到账了。远处国道上的货车亮起车灯,像一条流动的金链,把这片曾经的撂荒地接入城市消费的毛细血管。
这样的故事正在中国乡村遍地开花。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超过1320万,带动4000多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当年轻人带着新思维回归土地,当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那些曾被遗忘的田野,正迸发出超乎想象的活力。
来源:小天和你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