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化+数字化+国际化:新闻学院教学改革出实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4:39 2

摘要:当人人都有“麦克风”,各个组织都有“自媒体”,主流媒体正在系统性变革,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如何重塑专业价值?而面对当前的深度媒介化社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是变窄了,还是增宽了?就业竞争力又在哪里?作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复旦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引领中国

当人人都有“麦克风”,各个组织都有“自媒体”,主流媒体正在系统性变革,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如何重塑专业价值?而面对当前的深度媒介化社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是变窄了,还是增宽了?就业竞争力又在哪里?作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复旦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引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复旦教育教学改革3.0实施以来,新闻学院作为新文科改革试点院系之一,以一场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改革——打破学科边界、融通本研培养、融合AI技术、重塑培养体系,回应时代叩问。

学院将人才培养聚焦“四大职业面向”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主流媒体、新闻宣传领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全媒体(专业媒体、平台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和平台运营者;公共沟通、数字营销、战略传播精英;新闻传播理论与研究人才。

“纵观新闻学院近百年的历史,每一次改革都在回应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呼唤与需求。今天我们又一次出发,按照‘主流化、数字化、国际化’理念,在时代巨变中求解系统性变革的最优解”,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说。

继望道班后

再添两个本研融通项目

在技术智能化、传播弥散化、知识碎片化、能力液态化;新闻传播专业边界愈加模糊,几乎所有专业领域都与传播相关的今天,如何进行新闻传播教育?张涛甫认为,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专业新闻传播知识、能力和素养,更需要专业化新闻传播教育培养更加优秀的“干细胞式”创新拔尖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盘;复合型知识结构;硬核专业能力;长线装备的思维方法工具箱。

新闻学院启动这次一体化教学改革,其力度和广度是空前的。学院改革专班在党委领导下,前期开展多轮师生座谈和专题推进会,做了广泛的调研,对2014-2022届270名校友进行追踪调研,收集逾2万字反馈,形成《新闻学院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跟踪报告》。在全面摸清行业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家底的基础上,找准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的方位。

去年,望道新闻卓越班(下称“望道班”)首届招生,成为复旦大学“新文科”人才培养的亮点之一。以此为契机,新闻学院全面推进系统性教学改革。

▲ 入学不到一个月,“望道班”学生已经在新民晚报发表采访手记了

这几天,“望道班”项目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原社长李泓冰正忙着在央媒、沪媒的主流媒体中为“望道班”大一同学拟定合适的业界导师。双导师制成为“望道班”的标配。

像这样的“学界+业界”导师配比,此前只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中能实现。“望道班”还特设了业界班主任。下周要把研学课堂“搬”进上报集团,让学生直接触摸新闻改革前沿的脉膊。

今年,“望道班”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为6年制本研融通项目。秉承陈望道老校长题写的“好学力行”的院训,“望道班”的目标是: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在大新闻、泛传播时代,锻造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识变、应变、求变的专业硬核能力。

“望道班”既强调新闻传播史论的训练,同时注重采、写、编、评等业务硬核能力的锻造,更有智能传播技术的赋能,形成“社会洞察+智能传播+专业实训+理论训练”的课程矩阵。比如,新增《观察中国:热点新闻解析》讨论型课程,解析国内外最新舆论热点。将学生带进新闻现场,进行舆论沙盘推演,在生动的案例中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新闻敏感和观察中国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院全新设计了数字视听和战略传播两大6年制本研融通项目

▲ 学生开展内容生产实践,培养专业硬核能力

战略传播项目培养数智时代复合型战略传播人才。本科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创意内容生产、数字营销传播管理能力,硕士阶段注重培养全球战略沟通和传播领导力。项目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模拟危机公关,打造“真场景、真项目、真需求”的培养模式。

数字视听项目聚焦文化文娱产业,以纪录片和智能影像创作为特色,兼顾游戏动画、微短剧、播客、虚拟现实等新兴视听领域,强化价值为先、实践赋能和产品导向,学生可参与视听产品制作、视听场景开发。项目将发起“复新”全球大学生智能影像创作大赛,邀请全球大学生同台竞技、相互切磋,打造聚焦智能影像赛道的大学生交流及产教融合平台,引领“高调性、高审美、高品质”的智能影像内容生态。

▲ 张力奋教授主持的《都市、田野调查与纪录》课程成果《平凉路2767弄》出版暨学术研讨会现场

除了“望道班”、数字视听、战略传播三个本硕融通项目之外,新闻学院还重新对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商业传播)三个本科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谱系化、结构化的改革,明晰三个本科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价值、知识、能力”三维框架,确定人才培养的价值方向、知识逻辑和能力框架。比如,新闻方向坚守新闻底色,侧重培养学生的新闻硬核能力;传播学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沟通能力和学术潜力;商业传播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商业传播能力。

学院也同步推进机制创新:裁减重复课程并优化修读顺序,本硕课程一体化设计,减少冗余学分;设立柔性退出通道,允许学生在项目中自由切换发展方向。

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实训

培养专业硬核能力

2024级“望道班”新生周子钰没想到,自己入学后第一堂“专业实践课”竟是与国外顶尖科学家面对面。去年10月,“望道班”的课堂研学走进顶尖科学家论坛。老师现场给他们布置了随机采写作业,周子钰与小伙伴采写的特写作业,次日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这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把课堂搬进新闻现场”的日常写照。

▲ 采访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尔日·阿罗什后,大家合影留念

同一现场,还有一支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的采写队伍。在5位人民日报社记者、5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指导下,新闻学院34名在读学生的10组融媒体作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的累计浏览量超过240万。其中两篇作品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接近整版的篇幅刊出。

在本轮教学改革中,学院通过“2+X+Y”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硬核能力。比如,强化了“工作坊”机制,意在锻造学生某一方面的“刀锋”能力。例如,《新闻评论》工作坊邀请白岩松、曹林、沈彬、王言虎等一线杰出评论员来复旦授课,让学生在“水中学习游泳”,每年都有十多篇学生作品在澎湃新闻网、红星新闻、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表。再如,“视听实务工作坊”历时两年从0到1参与一部院线纪录电影拍摄,实现教学成果向影视创作的直接转化。首部作品《明月照他乡》将在今年面世。

▲ 第九期“记录中国”队员采访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工作人员

学院着力打造可持续的产教融合生态:与澎湃新闻合作的“记录中国”项目已运行9年,发表学生报道140余篇,总阅读量数三千万;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正尝试转型为“常设编辑部”。今年暑假,业界导师将指导学生走进徽州乡村开展“追随大师,暑期望道”乡村调查项目,洞开国情一扇小窗,观察乡村振兴的热点与难点,写出新时代的“江村调查”。

AI+、跨学科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4月,复旦大学公布的24个本科双学士学位项目中,新闻学院就有5个,分别是:新闻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政治(全球领导力方向)、新闻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传播学+社会学。

“我们希望今天的复旦新闻人从杂家起步,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为未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为进一步深耕奠定基础。”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建云介绍。

去年,新闻学院推出新闻学+人工智能、传播学+人工智能两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时,2024级“望道班”的高寒心向往之。他早早规划,选修了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等课程。打下坚实数学基础的他,不仅成功入选,而且对本学期的课程显得游刃有余。

随着数字技术、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崛起,数据新闻、计算与传播智能、新媒体传播成为新闻学院学子跨学科研究和实践的日常。

▲ “复数实验室”专栏累计发表90多个数据新闻作品

《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这门课被同学们称为“新闻学院硬核的跨学科课程”。2018年起,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澎湃新闻、上观“复数实验室”专栏累计发表90多个数据新闻作品。选题涵盖食品安全、网暴治理、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等社会热点。同学们通过网页、视频、互动界面等新媒体手段,创新叙事方式,在学科竞赛中斩获多项奖项。

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复旦大学推出超百门“AI大课”,新闻学院首批入选4门。《智能新闻传播》由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和大数据学院阳德青副教授等共同执教,是在《计算与智能传播》等课程基础上创新升级。

“我们构建智能传播教学体系,绝非简单将AI与新闻传播相加,而是要实现深度融合,关注智能传播的社会性。”为此,周葆华提出KPR理念: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反思(Reflection)。“希望同学通过AI交互、算法审计等实际训练,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由智能传播理论和技术基础、生成智能与新闻传播、算法分发与新闻传播、人机传播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团队与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合作,邀请业界人士分享AI前沿应用。

新闻学院90后青年教师蓝星宇主讲《智能传播》,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AI创作作品。“‘AI+’课程的教学要经历从‘教学生工具’到‘学生教工具’的进阶”,蓝星宇分享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

▲ 师生回访手写致谢信的老人

在另一门课程《信息互动设计》上,一名出身军人家庭的复旦学生,自幼聆听祖辈长征、抗战的烽火故事,由此萌生为中国家庭打造“精神传家宝”的构想。他与团队运用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开发出“回声”应用——帮助老年人创建口述历史、电子家谱、数字相册,进行记忆力训练。一位使用应用的92岁上海老党员手写长信向学生团队致谢。

此前依托学院学生第二课堂复新传媒,新闻学院广电系主任唐俊和实验中心工程师王玥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的全媒体实践活动。在《智能视频制作实务》的课堂里,学生制作的多条AI短视频发布在互联网平台。

▲ “复新AI实验室”部分作品

去年10月以来,复新传媒建立“复新AI实验室”,通过师生共创,发布制作AI传统文化类短视频、AI数字人MV、AI实验性短片30余部。4月,以超现实主义为题材的《植入计划》预告片发布,师生将目光瞄准AI短剧。

国际化布局再升级

打造本硕博贯通全英文培养体系

新闻学院国际合作网络基础深厚,近年来已与十余个国家的近40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师生海外交流规模和深度不断提升,以2024年为例,本科生海外交流为40人次,研究生海外交流则高达163人次。

2024年10月,新闻学院主办的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传播与变革》(Communication and Change, C&C)正式上线,成为新闻学院国际化布局的重要一环。

“国际化是新闻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张涛甫表示,“我们不仅要做中国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也要跻身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

▲ 2024年“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全球论坛分论坛在新闻学院举办

新闻学院在与英国、法国等国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展硕士全英文人才培养项目,积累近20年经验。目前在读留学生近四百人。在硕士全英文人才项目的深厚基础上,学院进一步丰富从本科到博士的多层次国际化培养体系,于去年推出“数字技术与传播”英文博士项目,面向全球招生。

今年,学院又将申请开设“全球传播”学程,围绕全球传播基础理论、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与智能传播等三大核心板块,开设10门本科全英文课程。“新闻学院坚持开展融贯东西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为培养具有中国底色、知华友华的未来领袖贡献力量”,副院长郑雯说。

来源:复旦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