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疲惫的搜救犬倒在悬崖边,脖子上的血迹还未干涸,而远处,一场关于"该不该先付钱"的争论正在网络上发酵。这场发生在福建石谷解山的救援行动,揭开了中国民间救援的一道伤疤。
一条疲惫的搜救犬倒在悬崖边,脖子上的血迹还未干涸,而远处,一场关于"该不该先付钱"的争论正在网络上发酵。这场发生在福建石谷解山的救援行动,揭开了中国民间救援的一道伤疤。
一份触目惊心的账单摆在众人面前:热成像仪日租金800元,卫星电话每分钟6元,连搜救犬的防刺背心都需要队员自掏腰包。这不是一份奢侈的清单,而是救援必需品的基本开销。
某位富商的孩子失踪,直升机立刻升空;一位农民工的孩子走失,等了三天才等到搜救犬。这残酷的现实差距,远比石谷解山的海拔更令人窒息
"装备损耗、交通费用、人员补贴,这些都是真金白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救援队长道出行业辛酸。去年一起江西救援行动后,3.7万元的设备损耗费至今还在打官司讨要。
我国现行法律对民间救援处于尴尬地带。《民法典》肯定了救援行为的正当性,却未明确规定受助方的费用支付义务。相比之下,日本《灾害救助法》明确规定政府承担80%的搜救费用。
救援现场,一些自媒体博主举着手机硬闯警戒线,打着"全民直播寻人"的旗号疯狂带货引流。键盘侠们轮番轰炸商家、指责家属、抨击救援队,让一场救援行动变成了网络狂欢。
一位救援队长无奈表示:"二十台无人机也抵不过村民踩乱的脚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重庆溶洞救援中,专业救援队仅用两小时就通过三维建模锁定了受困者位置。
当我们在争论"该不该先付钱"时,搜救犬依然在悬崖边嗅寻着生命的气息。也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来付钱,而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救援体系,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同等的重视和营救。
来源:花笺写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