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课本上的 “革命精神” 化作可触摸的老物件、能倾听的亲历者故事,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时间线,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提起 “红色资源”,你会想到什么?是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断壁残垣,还是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里的旧铁轨?
在枣庄的中学课堂,这些曾被当作景点的红色资源,正变成学生们手中的 “活教材”。
当课本上的 “革命精神” 化作可触摸的老物件、能倾听的亲历者故事,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时间线,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很多人以为红色资源就是纪念馆、老遗址,其实它的内涵更丰富。
从时间上看,它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烈士遗物、战斗遗址,也涵盖建设时期的奋斗故事、改革精神;
从形式上看,既有看得见的物质资源,比如枣庄的铁道游击队旧址、台儿庄战史陈列馆,也有看不见的精神财富,比如 “铁道游击队精神”“台儿庄大捷中的军民团结”。
简单说,凡是能帮我们理解党和人民奋斗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载体,都是红色历史课程资源。
枣庄的老师发现,同样是讲台儿庄大战,十年前侧重 “英勇牺牲”,现在会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引导学生理解 “和平来之不易”。
红色资源就像一本 “活的史书”,抗战时期它教我们 “保家卫国”,如今则告诉新一代 “维护和平” 的意义,每个时代都能从中读出新的启示。
在枣庄,红色资源多到超乎想象:物质资源有台儿庄的弹孔墙、铁道游击队的旧铁轨、运河支队的战地医院遗址;精神资源有《微山湖》这样的红色歌谣、《铁道游击队》这样的经典小说,还有亲历者的口述回忆。
就连教学形式也很丰富,既能在纪念馆里听讲解,也能通过 VR 技术 “重返” 战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台儿庄看到 18 岁女兵刘守玟的匕首,在抱犊崮听到八路军战士用草药治病的故事,课本上的 “爱国” 不再抽象。
有老师说:“带学生参观一次铁道游击队旧址,比讲十节理论课更有效果,孩子们会突然明白,原来英雄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
传统历史课常被吐槽 “背时间线太枯燥”,但红色资源能打破这种僵局。
枣庄的老师在讲 “抗日战争” 时,会播放《血战台儿庄》片段,再带学生参观遗址,让他们触摸弹孔、辨认旧枪支。
有学生说:“以前觉得战争很远,直到看到日军军刀上的锈迹,才知道课本里的‘残酷’是真的。”
这种具象化的体验,让历史学习从 “被动记忆” 变成 “主动探索”。
红色资源最珍贵的,是它承载的精神力量。
枣庄的 “铁道游击队精神” 里,既有战士们的智勇双全,也有老百姓冒死送粮的军民鱼水情。
当学生听到李洪杰冒死勘查敌情、保护刘少奇的故事,听到张天虚在枪林弹雨中写战地报道,会真切感受到 “家国” 二字的分量。
这种浸润式教育,比说教更有力量,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参观完纪念馆,主动查资料了解抗战史,这是红色资源给的内生动力。”
红色资源的运用,倒逼老师跳出课本局限。
为了讲好运河支队的故事,枣庄的历史老师会实地走访旧址,查阅当年的药品清单、战士日记;为了设计 “沉浸式课堂”,他们学习剪辑红色影视片段、策划遗址探访路线。
有老师坦言:“以前靠课本吃饭,现在靠资源‘充电’,每一次备课都是一次对红色精神的重新理解。”
这种成长,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在枣庄的历史课堂,常能看到 “文物登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子弹壳、铁道游击队的旧袖标、运河支队的急救包,都是老师的 “秘密武器”。
讲 “游击战” 时,老师会让学生传看铁道游击队队员的布鞋,观察鞋底的补丁:“这双鞋跟着主人扒过火车、跑过山路,补丁里藏着当年的艰苦。”
这种细节,让历史人物从 “概念” 变成 “有血有肉的人”。
每周五下午,枣庄的中学生常去三个 “课外教室”:台儿庄战史陈列馆、八路军抱犊崮纪念园、铁道游击队旧址。
在抱犊崮,学生们走当年的游击战路线,用指南针模拟侦查;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他们对着旧铁轨讨论 “如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扒火车”。
这种 “行走的课堂”,让历史学习从 “纸上谈兵” 变成 “身临其境”。
枣庄的学校把红色资源变成 “课后作业”:有的学生跟着父母重走运河支队的运输线,记录沿途的老建筑;有的组队拍摄红色景点短视频,用无人机航拍台儿庄遗址;还有的参与 “红色讲解员” 选拔,对着镜头讲述刘守玟的故事。
这些活动,让红色精神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成为学生的 “精神底色”。
红色资源是 “钥匙”,打开的不止是历史。
在枣庄,红色历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证明:当纪念馆的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当革命故事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历史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它打开的不仅是学生对过去的认知,更是对 “何为爱国”“何为担当” 的深刻理解。
正如枣庄一位老教师所说:“我们不是在教历史,而是在借历史的镜子,让孩子看清未来的路。”
下次路过红色景点,不妨带孩子进去看看,那些老物件、老故事里,藏着比课本更生动的 “成长课”。
来源:奇史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