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的未来”。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策展人到社教活动策划人,从幕后工作者到馆长,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感受着博物馆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拥抱未来,努力让展览更精致、文创更有趣、活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的未来”。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策展人到社教活动策划人,从幕后工作者到馆长,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感受着博物馆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拥抱未来,努力让展览更精致、文创更有趣、活动更出彩,让博物馆与观众更贴近。博物馆日前夕,记者采访了3位文博工作者,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策展
引入自带流量的“显眼包”文物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高红清
逐字逐句“细抠”展陈大纲文本,认真核对文物清单,耐心布置文物、调整说明牌……这两天,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正在为5月19日开幕的年度重磅特展“看·见殷商”做冲刺准备。
“从1928年殷墟考古开始,几代考古学家用手铲逐渐揭开了商文明的面纱。殷商不仅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顶峰,更对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红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起专业领域的知识,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牵头策划这项特展,不仅因为他的专业,还与他的家乡有关。
“我老家就在河南安阳。去年11月开始,我和团队去了四五趟老家的殷墟博物馆。”布展间隙,高红清终于有时间和记者聊聊“家常”。此次展览汇集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0余件商代代表性文物,主要来自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重要遗址,每一件展品都是精挑细选的。
在编写几万字展陈大纲的基础上,高红清还需要去各地博物馆调研、翻阅大量文献,了解商代的代表性文物分布在哪里、如何把它们串联起来、找到文物彼此之间的联系,运用创新的展陈设计和语言,“描绘”它们的前世今生。“很多重磅文物都需要去商借,我们得到了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支持。”他说,商借文物的过程中,策展团队和各方反复沟通,克服借展困难,“比如,我们列出的借展文物清单里,有不少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不影响博物馆正常运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从文物库房里拿出了一批和展线上相对应的文物,为我们的展览增添了很多亮点。”
从“辉煌中轴”到“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再到此次“看·见殷商”,高红清负责过很多首博的重要展览。策展过程中,如何引入新观念、新技术,让历史“活”起来,成为他不断思索的课题。
“青铜器是这次展览中最重要的主角。以往的青铜器展览风格都比较沉闷,观众很难提起兴趣。这次,我们在展陈设计上做了很大突破。”高红清透露,殷商展的展厅环境更具现代感,展板运用了玫瑰红的色调,希望给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展厅入口通过数字屏呈现甲骨文的‘商’,配合变化的文字和纹饰,营造出古今交融的场景。”
进入开幕倒计时,随着妇好鸮尊、亚丑钺等一批明星文物提前剧透,殷商展的热度持续攀升。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群体,高红清不仅引入了自带流量的“显眼包”文物,还特意在展览中设计了一个“彩蛋”专题。“电影《哪吒》中一些人物和道具的‘原型’,都能在展览中找到。比如,两只结界兽的形象和它们手持的武器,设计灵感分别来自不同的青铜器。”他说,在展览中引入这些元素,不仅希望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更想通过这种创意设计向大家传递文物活化利用的理念,“让大家看到博物馆可爱、有温度的一面。”
对这次展览有何预期?面对提问,高红清笑着说:“从筹备到开展,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期待。具体的评价,交给观众来回答。”
文创
了解观众兴趣点打造新“网红”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 薛俭
“大家抬头看,这就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也被网友称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早上9时许,先农坛太岁殿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主动担任志愿讲解员,带着第一批进馆观众深度游。
“这件文物最早是隆福寺的建筑构件,藻井中精雕68座天宫楼阁,顶板上还有一幅明代仿唐代的星宿图,绘有1400多颗星星,可谓琼楼玉宇、满眼星河……”薛俭讲得投入,身旁的观众听得专注。自2021年到古建馆担任馆长以来,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馆里转转,和观众交流互动。
近年来,借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东风,古建馆所在的先农坛历史风貌逐步恢复,向公众开放的面积不断扩大,观众量成倍增长。从先农坛太岁殿到耤田,再到2024年开放的神仓院落和庆成宫,薛俭每天“逛馆”的点位增多了,他仍乐此不疲。“只有了解观众的关注点、兴趣点,我们才能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自2024年起,“天宫藻井”冰箱贴一跃升为京城文创界“顶流”,不仅带火了先农坛的参观热,更点燃了观众为传统文化消费的热情。“自2024年投入市场以来,这款文创的销售量已达16万多件,销售额达2700多万元。‘天宫藻井’不仅闻名京城内外,还作为伴手礼传播到海外。”薛俭的心里有本账,“我们赶上了博物馆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时代。”
最近薛俭正在带领团队打造新“网红”。“目前我们采取文创授权合作的模式,由文化创意公司设计开发、投资生产、销售运营,馆方授权文化IP(知识产权),管理文创空间。”薛俭说,该馆正在发掘先农坛的历史文化,为素有“一亩三分地”之称的耤田研发文创产品。本月,神仓院落内的“一亩三分好吃店”正式开业,推出一系列与“吃”有关的文创产品。
古建馆也在寻求文创产品开发运营模式的创新,为更多明星文物邀请“经纪人”。依托庆成宫的古建筑群,该馆将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音乐会,邀请艺术家来演出。薛俭说,现代艺术的引入,让历史建筑再次焕发新活力,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舞台,“我们也希望吸收更多设计团队的创意点子,适时推出夜场活动等。”
“未来,古建馆的开放面积将由现在的8万平方米扩大到20万平方米,每年观众量将达到百万级。”薛俭有个小心愿,将古建馆打造成文化会客厅,不断满足公众对博物馆发展的美好需求,“作为博物馆工作者,要坚守住文化传承的阵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文物的价值阐释,用当代人的语言把古人智慧翻译出来,讲好先农坛和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活动
新创意新玩法吸引更多年轻人
■北京艺术博物馆社教部主任 刘雅楠
刘雅楠(右)和同事一起筹备活动。
为了迎接2025北京博物馆季,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一场“万寿有好市”沉浸式体验活动。“再过一遍文案,对一对流程。”这句话成了该馆社教部主任刘雅楠的口头禅。
布置活动现场之余,她抽空向记者推介,作为“福运万寿 文脉长河”系列文化活动之一,该馆计划5月24日在万寿寺内开展一场穿越时空的雅集。“观众可以身着传统服饰,漫步曲折回廊,欣赏古建和花景、传统服饰展演和古典舞表演。我们还邀请了15家文博单位参与文创市集,开设插花、品茶、投壶、仿点翠饰品制作、传统女红技艺展示5个互动展示区。”
对接合作的运营公司,沟通15家文博单位,布置互动展示区域,调整主视觉图,校对宣传文案……刘雅楠每天从早忙到晚。“大到所有摊位和互动区域的设计安排,小到工作人员的服饰,每个细节都要仔细核对,不合适的地方要及时调整。”她一边说着,还不忘嘱咐团队成员核对流程细节,“所有工作人员展演时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形成文字,审核通过了才能最终定稿。”
这场“万寿有好市”是刘雅楠工作十余年来接手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十多年前,她刚入职的时候,博物馆的社教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讲解或工作人员展示上,观众真正能参与体验的内容并不多。如今艺博打造了木工坊、女红坊等体验空间,推出了“物上记忆——传统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品牌,带给观众丰富而有温度的活动体验。为了尽快熟悉业务,过去一年里,刘雅楠自学了馆里开设的所有体验课程,有不懂的就向前辈请教。她还买了一批关于馆藏明清文物的专业书籍,利用休息时间“恶补”专业知识。
“近两年国潮风特别火,这次大型活动,我和团队也在挖掘馆藏特色的基础上,引入了国潮元素。希望通过蕴含巧思的创意互动,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刘雅楠说,面向未来,她还有很多期待,“希望不断用自己的创意激活博物馆‘新玩法’,努力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本报记者 李祺瑶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