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展通关解谜“剧本杀”、情景重现对话“剧中人”、虚拟还原现场“寻宝藏”……近几年,博物馆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性更强的玩法和项目越来越多,不仅让静置展柜中的历史切片“活了起来”,还让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花样翻新,增加了更多的知识性、趣味性。
探展通关解谜“剧本杀”、情景重现对话“剧中人”、虚拟还原现场“寻宝藏”……近几年,博物馆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性更强的玩法和项目越来越多,不仅让静置展柜中的历史切片“活了起来”,还让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花样翻新,增加了更多的知识性、趣味性。
李大钊故居里,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正上演。
首都博物馆里,玩家解谜“剧本杀”。
玩法❶
解谜“剧本杀” 探展破解通关密码
上周末,小张和朋友走进首都博物馆。在通史陈列展馆入口处,他们打开了解谜“剧本杀”《宝藏未眠》剧情手册,一封“委托信”徐徐展开——
“首都博物馆里,一枚名为‘乾元币’的文物苏醒并逃离,还擅自唤醒了馆里许多展出文物,必须尽快修正。现委任你前往调查,你和同伴的任务是找到被唤醒的文物,利用‘沉睡暗语’令其再次沉睡,并找到扰乱文物的‘乾元币’,将其带回委员会。一起守护历史,见证文明……”
这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是解谜“剧本杀”给出的情境设置。玩家需要根据剧本给出的提示,与他人配合,共同在首都博物馆内找出15件展出的文物,并结合文物的展陈信息与剧本信息展开逻辑推理,最终完成任务。
随即,小张和朋友在首都博物馆二层和三层往来穿梭,拿着剧本逐一寻找文物。“八子银铃在哪里?”“这个金中都皇城地图和密道图有什么用?”她和朋友交换着线索,对着文物上的展板信息仔细研读,努力寻找通关“密码”。两个多小时后,她们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样边逛边玩的形式很有趣,不知不觉间就记住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小张高兴地说。
类似的互动解谜游戏不只出现在首都博物馆。此前,国家典籍博物馆已相继推出了《山海社的试炼》《故纸修复师·百城书》等解谜游戏。在《故纸修复师·百城书》中,观众需要化身古籍修复师,利用实物道具与手机端配合,在“风雨之夜”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厅,探查展品古籍“凭空翻页”神秘事件背后的秘密。《山海经》《熹平石经》《本草纲目》等典籍经典,都是解谜的关键,还有线索藏在与多媒体的互动中。
《宝藏未眠》剧本负责人刘晨阳对记者说:“设计剧本时,我们根据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线来规划寻宝路线,让他们在解谜看展时不走回头路,且选取的文物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自去年年底剧本上线以来,已有超2000名观众参与体验。”
玩法❷
沉浸式导览 跨越时空对话前辈
“守常先生在家吗?”周二下午3点多,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内,讲解员一声呼唤打破了三合院的寂静,质朴、静谧的小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一场李大钊先生与市民游客跨越时空的“会面”开始了。这里是李大钊在京居住了四年的地方,国内首部红色博物馆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在此上演。
“家里怎么来了这么多人?”“他们都是前来拜访的客人。”该剧以李大钊日常生活、对子女的教育、请愿时被打伤等片段为主要情节。扮演李大钊先生及其家人、同事和学生的都是身穿民国服装的演员,而来故居拜访的客人则是当天预约参观的观众。观众一路参与到剧情之中,讲解员与演员相互配合,引导着观众移步换景。身临其境穿梭于院内、堂屋,观众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了解故居的布局与展陈,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
近期,该馆又推出了新剧目——京话剧特色导览《曙光》,《曙光》以北京李大钊故居原状陈列展独有文物场景为依托,用京剧独特的表演和音乐艺术形式,通过李大钊与家人及同事的交流,讲述建党前夕李大钊领导索薪斗争等革命事迹。馆长刘洋介绍,“沉浸式导览讲解,让静态的博物馆展陈变得更生动有趣了,消除了柜中看展的距离感。”
玩法❸
数字化重现 一秒复现历史场景
走进国家动物博物馆,众多珍贵的动物标本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讲述了生命故事,带市民游客回顾了生物的起源。5月起,该馆AR导览功能上线,观众戴上AR导览眼镜,标本生灵就在眼前“重生”。在虚拟世界里,观众能看见“长江女神”白鱀豚和“微笑天使”江豚共舞,自由的身姿破开虚拟碧波,解锁声呐之歌……语音讲解与3D动画、特效相结合,让静态陈列的标本活化生动,带来更深入的参观体验。
“中国最古老的机车是哪一台?”“蒸汽、内燃、电力不同类型的机车司机室有什么不一样?”“火车上也可以完成手术吗?”如果想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只需在线打开VR数字线上全景展厅,360度全景展示的博物馆就会出现在眼前。
作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唯一全域CAVE沉浸式体验专题展览,“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厅利用专业设备还原大运河跨越千年的地貌文化与繁华记忆。观众登陆“光影之舟”,漫游于运河之上,时而欣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时而沉醉运河街肆、灯火璀璨,可以在视觉盛宴中感受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
而在首都博物馆负一层中庭位置,孩子们热衷于穿上考古防护服,拿上手铲和毛刷,“钻”进模拟的考古发掘现场“寻宝藏”。
观感
参与式逛展
趣味更强收获更大
宋先生是一位“博物馆迷”,在全国各地逛过很多博物馆,在首都博物馆玩过解谜“剧本杀”后感叹道:“以前逛展总是走马观花,被动了解信息,出了馆能记住的东西不多。这一次则是亲身参与探索、发掘,主动去获取知识,收获更大。”
“以前,对于没有知识储备的人而言,逛博物馆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门槛。现在,观众参与式逛博物馆,将展陈融入周边环境或设置的剧情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逛展也更有趣味性,选择更多了。”之间探方考古体验中心运营督导黄松龄表示,“逛博物馆,逐渐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场域。”
刘琳琳和单位的同事一起来李大钊故居看《守常先生》的演出,被剧情中很多情节逗笑,笑过后,她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李大钊的故事。“李大钊在北大任教的时候,每月收入能到300块大洋左右,但他把薪资大部分拿出来支持革命工作,剩下的还经常接济贫困学生,导致自己家的生活捉襟见肘,这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观点
情境化设计
资源创新优化共享
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鞠宏磊表示,原来,博物馆的定位一般是非盈利性的,是一种需要国家补助的公共文化事业;现在,在保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很多博物馆把自己看作是一种文化产品,并积极进行推广。从文化产品的供给上看,接入了更多新技术新场景,与观众培养更好的互动关系,继而吸引到更多年轻的受众。
参观博物馆时,讲一个好故事或融入更多情境化设计,往往比单纯的文字或语言介绍更有吸引力。鞠宏磊表示,博物馆的良性发展,需要在守住文化传播底线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激发市场创造力,创新内容和形式,并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本报记者 胡子傲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