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这段老北京人都会唱两句的旋律,来源于张艺谋1997年的京味儿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也是电影中北京琴书的唱段。
“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这段老北京人都会唱两句的旋律,来源于张艺谋1997年的京味儿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也是电影中北京琴书的唱段。
当时的一部电影,没有让濒临失传的北京琴书“爆火”,但幸运的是,随着近年来非遗的“出圈”,北京琴书这种传统曲艺,也借着现代流行元素,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图片来源:北京曲艺团微信公众号
1
发展历史
北京琴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其前身是流行于清代河北安次县及北京郊区的农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
图片来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
早期的北京琴书仅为农人自娱,无专业艺人。19世纪末,逐渐有专业艺人到北京和天津进行演唱。其曲调近似平谷调,只是板式皆用一板三眼。
关学曾先生 图片来源:北京纪事微信公众号
20世纪40年代,关学曾在北京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执鼓楗击扁鼓,伴奏乐器为扬琴和四胡。1951年,由关学曾定名为“北京琴书”。关学曾出生在满族家庭,14岁拜师学艺,20多岁时,他在天桥演唱,极受欢迎。
2
艺术特色
北京琴书是北京地区鼓曲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曲种,它“说似唱、唱似说”,唱腔中夹用说白,说表并重,书词平实,曲调清亮,演绎起来有着浓厚的京腔京韵, “吐北京的字儿,唱北京的事儿,演北京的人儿”,突出表现了北京的土言土语,也因此成为老北京文化的一种典型音乐符号。
图片来源: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北京琴书板式有快、慢、架、散等,具有极大的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家喜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早期的曲目以长篇大书为主,后来关学曾与琴师吴长宝多年合作,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换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对北京琴书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调,有缓有急。其曲目转为短段,多以现实题材为主。
图片来源: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北京琴书早期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书目有《回龙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代表性传统曲目及新编的民间历史故事曲目有《杨八姐游春》《张良纳履》《鞭打芦花》《高亮赶水》《劫皇杠》《蓝桥会》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有《考神婆》《一锅粥》《洗油澡》《慈母心》《传家宝》《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等。
3
文化价值
北京琴书由关学曾首创,第二代传人包括殷长海、刘砚声、尚文和、吴林有、王树才等人。
2007年,北京琴书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的普及、传播与传承依旧任重而道远。
如今,王树才主要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前门老舍茶馆和天坛南门剧场演出,场场满座。历经百年,说北京、唱北京,永远是北京琴书不变的底色,就像北京曲艺团排练厅的横幅所写的那样——崇德尚艺,守正创新,曲随时代,薪火相传。
图为王树才表演北京琴书 图片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微信公众号
王树才说:“为了传承北京琴书这门艺术,我非常愿意去普及并传播北京琴书。北京琴书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遗产,随着自然人的消失,这门艺术可能也就没了。未来还是想用北京琴书的形式创作更多歌曲和作品,紧跟时代,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喜欢北京琴书,并愿意加入北京琴书的演艺行列,唱北京琴书。”
王树才向学生教授北京琴书 图片来源:文旅北京微信公众号
北京琴书,不仅是一场场精彩的现场演出,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典型音乐符号。现场听,永远会收获最真实、真挚的感动。北京琴书唱出来的地道京味儿,值得留在更多人的耳中。
您听过北京琴书吗?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