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穿瑜伽裤上门做饭,不就是为了博眼球?"当杭州姑娘潘来兮因"上门私厨"走红网络时,评论区里这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穿瑜伽裤上门做饭,不就是为了博眼球?"当杭州姑娘潘来兮因"上门私厨"走红网络时,评论区里这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一个普通女孩把烹饪爱好变成月入两万的事业,本该是励志故事,为何最终演变成对穿着打扮的审判?
当瑜伽裤成为"原罪"
潘来兮的日常穿搭引发了一场匪夷所思的争议。
在部分网友眼中,瑜伽裤不该出现在厨房,仿佛烹饪必须系着围裙、穿着"阿姨装"才算正经。
这种审美霸凌背后,暴露出对女性创业者的双重标准——男性创业者穿运动装是"随性洒脱",女性穿休闲装就成了"别有用心"。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潘来兮晒出工作日程自证清白时,质疑者又转向新的攻击角度:"月入两万太夸张""日均6单不可能"。
这些声音恰恰印证了社会对女性职业成就的本能怀疑,仿佛女性不该在非传统领域获得高收入。
女性创业的"自证困境"
潘来兮的经历不是孤例。
从直播带货女主播到女性健身教练,几乎每个在镜头前工作的女性都会面临"颜值审判"。
我们习惯用放大镜检视女性的外表,却选择性忽略她们的专业能力。
这种思维定式将女性创业者推入永无止境的"自证循环"——证明实力后要证明动机,证明收入后要证明穿着。
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创业者占比已达30%,但获得风险投资的比例仅为2%。
资本市场的谨慎背后,潜藏着"女性创业不靠谱"的刻板印象。
当一位女CEO在路演时被问"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男同行们讨论的永远是商业模式和增长曲线。
打破"厨房里的玻璃天花板"
潘来兮的客户90%是年轻女性,这个数据耐人寻味。
当代都市女性正在用消费投票,她们需要的不只是饭菜,更是打破传统角色定位的勇气。
当潘来兮说想组建纯女性私厨团队时,她实际上在构建一个安全区——在这里,女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装束,不必担心异样眼光。
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创业故事,从来不是月入多少的数字传奇,而是普通人突破偏见的勇气。
下次当我们看见穿瑜伽裤的厨师、穿高跟鞋的程序员、留长发的男护士时,或许该学会尊重每个职业选择背后的自由意志。
毕竟,评判一份事业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它创造的价值,而非从业者的着装风格。
举报-反馈
来源:聪明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