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再加力 | 耿遵珠:《农村大众》给农民撑腰鼓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5:43 2

摘要:在鲁西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用20余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传奇,从鲁西贫穷落后的小村,一跃成为全国发展模范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耿遵珠(右)在大棚里查看辣椒收成。 (赵玉国 摄)

在鲁西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用20余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传奇,从鲁西贫穷落后的小村,一跃成为全国发展模范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报纸见证

小村走向全国标杆

长期以来,《农村大众》跟踪报道耿店村的发展历程、经验,重点展现其在产业升级、人才回流、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先后刊发了《打工人回村做菜农》《“棚二代”成耿店村发展“火车头”》《耿店村,产业振兴引回更多“棚二代”》《耿付征的五个“小目标”完成了》《耿店村20年振兴路:抓牢蔬菜产业,吸引人才返乡》等数十篇各种题材的新闻作品。

得益于《农村大众》的宣传报道,耿店村的发展经验迅速在各地传播推广。2018年3月,耿店村“棚二代”返乡创业的经验做法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农村大众》是服务‘三农’的党报,既为我们传递政策、指明方向,也为农村发展加油鼓劲、出谋划策。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村的发展经验能分享出去,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也能学习借鉴。”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店网格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说,《农村大众》是农民的阵地,给农民撑腰鼓劲。

20世纪90年代,耿店村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1996年,村里建起第一座“小土棚”,但因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

2002年,耿遵珠提出“向土地要效益”,开启“大棚革命”的序幕。2003年,耿店村遭遇“卖菜难”,耿遵珠顶住压力,带领有意愿的村民集资入股15万元,建成耿店蔬菜批发市场,当年就把盈利的40%分给了入股村民。2008年,耿店村成立党支部领办的绿冠果蔬合作社,整合育苗、种植、销售环节,注册“耿店”“茌星”商标,推动标准化生产,蔬菜价格从“菜贩定价”转向品牌溢价。至2018年,全村大棚增至600余座,户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吸引80多名青年返乡。

近年来,耿店村建成现代化玻璃温室大棚,引入无土栽培、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投资上千万元建设预制菜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菜篮子”向“菜盘子”转型。2023年,村里成立诚赢农业发展集团,整合周边土地3000余亩,形成育苗、种植、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闭环。如今的耿店村,大棚蔬菜种植效率提升30%以上。村民户均拥有4.2个大棚,年收入超20万元,“户户有车有楼有存款”成为现实。全村700余座高标准大棚年产值超亿元,累计吸引116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耿店模式”

留住年轻人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年轻人回来!”耿遵珠总结耿店村“两业驱动”经验——产业与家业并重。

耿店村以蔬菜产业为核心,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形成“买苗不出村、卖菜不出镇”的闭环。“发展好产业是留住人的关键,我们通过发展蔬菜大棚等产业为村民提供稳定收入,并提供低息贷款、技术培训等支持,降低年轻人回村创业的门槛。”耿遵珠说。现在,村民在村里的收入高于在外打工,年轻人自然愿意回来。

今年37岁的耿付达,是耿店村最近几年回村创业的青年。他离开工作了六七年的杭州,回村建了6个大棚种植辣椒,一年收入40多万元。“村里产业形成了全链条,像我这种没有种棚经验的年轻人也能种好地、挣大钱。”耿付达说。

“建好家业可以安定人心,我们建了14栋居民楼,配套建设青年公寓、养老院、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实现暖气、网络全覆盖,打造了‘城镇级’生活品质。”耿遵珠说。

为解决返乡青年们的后顾之忧,耿店村还新建小学和幼儿园。“目前学校在校生460多人,30名在职教师,90%以上本科学历。学生都是耿店村和周边村村民的孩子。”耿店新村小学校长陈宾说。新学校为年轻人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年轻人在家创业挣钱的同时,上能养老、下能顾小。

“耿店村以产业为核心,吸引人才回流,再以人才和资金带动生态、文化、组织振兴,形成‘五大振兴’协同发展格局。”耿遵珠说。耿店村的实践证明,即使资源禀赋匮乏,只要找准产业靶点、激活内生动力、凝聚人才力量,同样能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生金”的跨越,完成从落后到振兴的转身。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