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年一到热天,呼吸不舒服的人就变多了。有人说是空调太冷,有人说是空气质量差,还有人觉得是年纪大了免疫力差。
但这些说法都没讲到点子上。真正的问题,是肺本身的适应能力在下降。特别是老人群体,本来气道结构就有些退化,再加上长期的隐性炎症,一到高温季节,肺就容易出事。
不只是感到喘不过气,许多慢阻肺患者恰是在此刻病情开始加重的。
有些人甚至是夏天感染了一次,之后整个人就进入了反复咳喘的状态,直到被诊断出慢阻肺。但追根溯源,其实不全是病毒或天气的锅,很多关键的生活细节没被重视,才是核心问题。
很多人觉得慢阻肺就是抽烟抽出来的,不抽烟就没事了。这个理解有点问题。现在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有30%以上的慢阻肺患者是从不吸烟的,也就是说,烟草并不是唯一的诱因。
那什么才是真正被忽略的风险?答案是:呼吸肌肉的退化。这个说法可能让人意外,但从功能角度讲,肺并不是自己工作,它依靠一整套肌肉群才能完成呼吸动作。
横膈肌、肋间肌、腹肌这些都在里面起作用。人一旦年纪大了,这些肌肉会开始萎缩,尤其是那些长时间久坐、不运动的老人,他们的肺就像装在老化电机里的鼓风机,看起来没毛病,实际上气体交换效率已经大打折扣。
时间一长,氧气进不去,二氧化碳排不出,气道慢慢变窄,慢阻肺就悄悄出现了。想要逆转这过程,靠药物是没用的,得从呼吸肌的训练入手才行。
还有一种说法一直在被反复强调,就是要注意室内空气质量。很多人就理解为开窗通风、少开空调、装空气净化器,但这套逻辑其实掩盖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研究发现,PM2.5对呼吸道的损伤远比人们想象得要深。美国环保署曾经做过一项对比实验,将同一批慢阻肺患者分别置于0-12μg/m³和35-55μg/m³的空气环境中,结果显示后者的肺功能下降速度是前者的1.8倍。而这还只是短期暴露下的影响。
很多城市夏天雾霾指数升高,人们却躲在室内以为安全了,其实如果房间没有高效过滤设备,室内空气的颗粒物浓度也能达到外部的80%。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哪怕不抽烟,也等于每天在吸入有害微粒。
老人本身黏液排出能力减弱,一旦这些颗粒物沉积在肺泡中,就容易形成慢性刺激,诱发炎症反应,肺泡壁逐渐被破坏,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气道阻塞。简单通风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得换高效过滤器才有用。
再来说一个很多人都没注意过的饮食影响。大部分人以为肺病和吃饭没关系,只要不吃凉的不刺激的就行。
但事实正好相反,饮食结构对肺部状态有很深的影响,尤其是蛋白质摄入水平。很多老人因为牙口不好、胃口差、长期吃得精细,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
时间一长,身体合成免疫球蛋白、修复气道上皮的能力下降,连呼吸肌肉也开始流失。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项长期队列研究发现,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低于0.8g/kg体重者,发生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风险比摄入在1.2g/kg以上的要高出近60%。
蛋白质不足导致的是整个呼吸系统的恢复力下降,一旦感染或受到环境刺激,肺就很难恢复。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咳就停不下来,一喘就要吸氧,不是病重,是没底子。
身体底子说白了就是代谢能力。很多慢阻肺患者都有基础代谢率低的问题,这不只是体质差的问题,而是代谢异常的标志。
肺是高度依赖能量供应的器官,氧化磷酸化过程需要稳定的线粒体功能。
可很多老年人存在轻度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者慢性维生素B1、B12缺乏,这种微小的代谢失调在体检中查不到,但却能让肺泡细胞的能量利用效率变差。
线粒体一旦供能不足,气体交换就会变慢,呼吸频率自然就上去了。这样一来,慢阻肺的症状就更容易加重。
说到底,不是肺在坏,是身体的整体代谢配不上肺的负担。想改善这个状态,不能只靠补药,还得从改善微量营养素、调节内分泌入手,这在普通人的健康管理中很少被提到。
慢阻肺这个病,其实发展很慢,但一旦出现,就基本不可逆。它的本质不是肺出了什么突发问题,而是慢性损伤积累后的代谢崩溃。
现在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这些表象,但忽略了身体机能的长期失衡。
尤其是炎热天气下,很多老人睡眠时间短、出汗多、饮水少,身体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
这种状态会影响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流灌注,使得氧气传递效率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呼吸负担。
这个过程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只要一出现轻度感染,就会直接诱发急性加重。这种隐藏的危险才是最需要警惕的。
很多人觉得不动才不会出事,但真正出事的恰恰是长期缺乏负荷刺激的人。肺不是靠休息养好的,是靠有节奏的刺激激活的。
呼吸训练、咳嗽排痰技巧、简易阻力呼吸器训练,这些听起来不起眼的小手段,在延缓慢阻肺进展上有非常实际的价值。
法国《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每天坚持10分钟的呼吸阻力训练,能在3个月内提升呼吸肌耐力20%以上,部分轻中度患者甚至出现肺功能回升。
这种改善不是药带来的,是肌肉激活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年纪大的群体,肌肉刺激是唯一能改变呼吸效率的办法,别无他法。
真正想让肺稳住,不是在炎热的时候才想起来防护,而是从平常就开始改变体内的支持系统。
很多人一直在做表面功夫,戴口罩、喝凉茶、吃点润肺的东西,但身体内部早就缺乏维持肺部结构所需的基本元素。缺蛋白、缺维生素、缺运动,再怎么护理也白搭。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朱英飞.科学防治慢阻肺,关爱呼吸健康[J].健康必读,2025,(08):87.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