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 月 14日下午,海宁市鹃湖小学的教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他就是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非遗职业体验中心的寿斌杰老师,寿老师同时也是嘉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海宁市硖石灯彩研究会会长。这场以“灯彩”为媒的职业体验课,既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时空对话,也是职业教育融入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朱晓明 许梦佳
5 月 14日下午,海宁市鹃湖小学的教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他就是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非遗职业体验中心的寿斌杰老师,寿老师同时也是嘉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海宁市硖石灯彩研究会会长。这场以“灯彩”为媒的职业体验课,既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时空对话,也是职业教育融入基础教育、播撒工匠精神的实践课。
上课伊始,寿老师便以唐代诗人郭利贞的《上元》为引子,带领孩子们感受并触摸非遗的文化肌理。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现,将“源于秦、始于唐、盛于宋”的千年脉络一一厘清。在为何称作“硖石灯彩”的追问中,引导孩子们对嘉兴、海宁“由拳路”展开追溯,以此解答硖石灯彩名称由来,从而揭示了非遗来自民间与社区的特殊文化属性。
在特别解析针、拗、结、扎、刻、绘、糊、裱的“八字技法”时,寿老师特别强调数百万针孔背后,其实是无数匠人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当南关厢灯会的实景影像浮现,孩子们的惊叹声里,既有对传统技艺的赞叹,更悄然埋下对“匠心”的最初认知。在追溯灯彩技艺演变中,寿老师巧妙将技艺传承需要系统训练、工匠精神源于持续实践等职业教育理念融入,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提前感知“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手作实践:在劳动教育中培育职业认知
来到体验制作环节,将传统灯彩工艺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纸灯笼制作,看似简单的“折-粘–合-饰”四步,实则暗藏精细化操作、流程化思维、团队化协作等教育玄机。灯彩的制作需遵循了从框架搭建到内衬制作再到拗彩装饰、流苏装饰的工序推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
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在最后的合拢组装阶段。孩子们通过相互的帮助,协同完成最后的组装。“帮我扶一下灯笼”“借我一根彩线”等协作的场景不时出现,未来职场中不可或缺的协作、沟通素养正在悄然孕育。
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制作,当孩子们点亮亲手制作的灯笼时,灯光摇曳间,既是传统技艺的当代再现,也是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理念的鲜活诠释。
通过“工艺简化-流程重构-素养渗透”的课程设计,将非遗传承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劳动实践,让孩子们在“动手”中理解“职业”的本质是“用技能创造价值”,也是劳动教育实践的目标。这种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劳动教育项目的设计,让抽象的职业认知在具象的手作体验中落地生根。
价值升华:在综合实践中构建大职业教育观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 寿老师的结语如同一束光,揭示职业教育的深层使命。海宁职高非遗职业体验中心努力构建“五联统整共育"模式,通过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以跨越学龄段的非遗体验课形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多元功能和价值。据统计,该校的非遗职业体验中心(传承教学基地)年均开展非遗体验公益活动超15场,惠及学生超万人,这种从个体传承到人群传承的实践,正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辐射全域的生动注脚。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龄段覆盖,实现非遗技艺从“缺少成对启蒙认知”到“专业传承”的阶梯式培养。从城市学校携手乡村课堂,让非遗传承教学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民共享的教育资源。通过“名师引领 + 项目体验 + 成果展示”的交互式立体模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与“职业”对话的切入点,让职业学校的职业体验中心成为移动的文化传承场、劳动教育链及职业启蒙窗。
职业体验中心以非遗为载体,将职业教育从学校围墙拓展到社会场域,积极参与到助力中小学的育人综合实践,从而构建起人人可参与、处处能体验、时时受启发的大职业教育生态。
未来展望:让每个孩子看见职业的光
当鹃湖小学的孩子们举着灯笼喊出“我要争当非遗小传人”时,本次活动的目标已然达成——不是人人做传承人才叫传承,而是让每个孩子理解,为传统技艺发声呼喊也是一种弘扬;未来的职业无高低,每一种用心打磨的技能都值得尊重;传承有载体,职业教育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成长多元化,除了学术路径,技能成才同样能点亮人生。
一盏盏手工灯笼照亮的,不仅是教室的每个角落,更是孩子们对未来“职业”的想象空间。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非遗职业体验中心的实践证明:当职业教育放下焦虑,拿起文化,以体验为桥、以实践为媒,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种子。
这或许就是职业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种;不是定义未来,而是赋能可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