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罗平小黄姜以“地理标志+数字经济”双轮驱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口成绩单:2024年外贸出口额达9377万元,同比增长102.6%,创历史新高;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势,出口额2667.618万元,同比增长17%。这一数据的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罗平小黄姜以“地理标志+数字经济”双轮驱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口成绩单:2024年外贸出口额达9377万元,同比增长102.6%,创历史新高;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势,出口额2667.618万元,同比增长17%。这一数据的背后,是罗平县通过科技赋能、产业链升级和国际市场精准布局,将“土特产”打造为“国际范”的生动实践。
罗平小黄姜作为云南省唯一注册认证的生姜地理标志产品,凭借其“味辣鲜香、风味独特”的特点,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远销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罗平县通过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真出口认证等国际化举措,小黄姜成功打入高端市场,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显著提升,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需求显著增长。云南罗平鼎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当地龙头企业,2024年出口额达8506万元,产品远销西班牙、迪拜、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公司曹经理表示:“国外客户对我们的产品非常喜爱,一致好评。”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罗平县多年来在小黄姜产业上的深耕细作。
产业优势奠定出口基础
罗平县是全国知名的生姜主产区,小黄姜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23.5万亩,总产量50万吨,农业产值10亿元,加工产值20亿元,综合产值近40亿元。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罗平县建成了集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体系。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家,年加工干姜产品3万吨,占全国干姜市场份额的70%以上。此外,罗平还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和近40万立方米的保鲜姜贮藏库,为出口提供了坚实的物流和仓储保障。
数字赋能推动出口升级
2024年10月,罗平小黄姜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营,标志着小黄姜产业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产业园总投资2.4074亿元,建筑面积43737.97平方米,集技术、人才、物流、信息、仓储、精深加工于一体,成为推动小黄姜出口的重要平台。
产业园通过智能化数字交易、电商直播、冷链物流等现代化手段,加速了小黄姜产业转型升级。电商运营中心搭建了直播人才服务体系,建联企业103家,开展跨境电商贸易,推动小黄姜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冷链物流中心自开库以来,已服务客商50余家,收储小黄姜5400吨,货品价值3000万元,为出口提供了高效的仓储支持。
云南罗平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王谦表示:“产业园对小黄姜的交易、加工、仓储、物流提供了集中化、专业化的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和数字技术应用,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拓展销售渠道,完善冷链物流,提高小黄姜的保鲜和运输能力,打破季节性销售限制。”
国际化战略开拓新市场
为进一步扩大出口,罗平县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化战略。2024年,罗平小黄姜成功通过马来西亚JAKIM Halal清真认证,正式进入东盟及中东20亿穆斯林消费市场。此外,罗平县在泰国“飞地园区”设立东南亚市场推广中心,联合当地食品加工企业开发符合区域口味的小黄姜衍生制品,并通过新加坡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政策红利,罗平县积极申报农产品出口退税和绿色通道支持,推动小黄姜从初级原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2024年,小黄姜深加工产品如姜茶、姜粉等通过跨境电商直达海外消费者,进一步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
科技支撑破解产业难题
姜瘟病曾是制约产业规模的关键难题。2024年,罗平县投入390万元实施2600亩氯化苦土壤熏蒸示范项目,联合云南省农科院成立“罗平生姜研究所”,开展8项防治技术攻关,并引入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团队推进“小黄姜抗癌成分提取”研究。目前,示范田亩均增产15%,为稳定出口货源奠定基础。
从滇东山区到全球餐桌,罗平小黄姜的出口进阶之路,是中国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出海”的缩影。随着数字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这颗“黄金姜”正书写着从“地方特产”到“世界名片”的崭新篇章。正如罗平县生姜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让世界尝到罗平的味道,更要让中国农业的智慧方案走向国际。”
来源:罗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