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当前,全市上下正锚定“争做典型”目标不动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百千万工程’进行时——锚定争做典型 县(市、区)看亮点”系列报道,聚焦各县(市、区)产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当前,全市上下正锚定“争做典型”目标不动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百千万工程’进行时——锚定争做典型 县(市、区)看亮点”系列报道,聚焦各县(市、区)产业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风貌带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民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挖掘鲜活案例,展现实践成果,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探索有益经验。敬请垂注。
上万只白沙鹅在果林间自在觅食;“稻虫共生”的绿色种养模式焕发新生机;近郊果蔬采摘园里人流如织……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城区锚定“争做典型”目标不动摇,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高标准打造风貌示范带,培育“近郊游”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城特色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全区64个行政村年集体收入全部达到25万元以上。
做优土特产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春华秋实,物阜岁丰。江城区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延链补链、冷链护航、电商赋能,全力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一幅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的“丰景”在江城广袤大地显现。
近日,走进白沙街道大岗村木金水自然村的养鹅场,480余亩果林山地间,上万只白沙鹅或引颈高歌,或低头觅食。“鹅司令”谢彦活穿梭其间,察看鹅群生长情况。他带领合作社创新自繁自育模式,年产鹅苗20余万羽,产品远销粤闽桂等地。从养殖到餐饮,从打造美食街到规划建设鹅博物馆、白沙鹅现代田园农业产业园,白沙鹅正唱响全产业链致富歌。据统计,去年白沙街道存栏母鹅13万只,孵化鹅苗235万只,肉鹅出栏40万只,300余家餐饮店推出白沙鹅特色菜,年产值超2亿元。
在城西街道,小禾虫正激活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近段时间,阮西村250亩“多年生稻+禾虫”综合种养示范田正式开耕。首季水稻亩产预计达700斤,禾虫市场批发价每公斤约200元,每亩年产值可突破3万元,实现“一田双收”。“禾虫工厂化育苗基地和立体养殖基地也即将动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育种—种植—深加工—电商’产业链,预计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就业。”阮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阮钦文欣喜地说。
从2022年10万元,到如今4000万元年销售额,城西街道第一埒村500多家网店让中国斗鱼“游”出池塘,“霸屏”电商平台。今年5月9日新启用的第一埒村电商基地集展示、孵化、销售于一体,二期将打造仓储物流与产教融合中心,助力斗鱼“游”向更广阔市场。“我们要培育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品牌IP!”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远超信心满满。小小斗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鱼”。
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离不开冷链物流的保驾护航。在漠阳农批综合交易中心,现代化智能冷库昼夜运转,3万吨储存空间内,温度、湿度等参数精准可控,确保水产品新鲜直达餐桌。中心还配备海产品加工厂、制冰工厂及活鲜交易商铺,日均交易量达100吨,年吞吐量超3.65万吨,带动5000余人就业,形成“生产—加工—冷链—市场”的完整供应链。
从田头到舌尖,从池中到云端,江城的土特产正突破地域界限,在产业链延伸与业态创新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扮靓城乡貌 绘就全域宜居画卷
去年8月以来,江城区聚焦交通干道沿线、特色镇典型村、重要节点,大力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打造了总里程达163公里的7条风貌示范带,途经10个镇(街道),连接40个村(居),实现乡村美丽风貌串珠成链,推动了产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和城乡品位提升。
“房屋经过改造后,解决了外墙开裂和长青苔等问题,村里环境整洁多了。”漫步在江城区岗列街道四围村委会沙屋围村,统一的米黄色墙面与房前屋后的绿化相映成趣,村民王世强对自家房屋改造后的变化赞不绝口。在司村,该村通过盘活70余亩撂荒地,种植板蓝根油菜花,既填补了土地种植“空档期”,又扮靓了乡村“好风景”。据了解,在今年3月举办的江城区首届乡村文旅活动中,司村吸引了超5000人次前来游玩打卡。
通过打造“罗琴雅韵”风貌示范带,乐安村下辖25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沿途风貌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乐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柯耐芽表示,依托茅田自然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树群、茅田河等生态资源,乐安村目前正打造集农耕体验、农业观光、网红打卡点于一体的茅田田园文旅综合体,与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馆等景点串联成环,未来将释放出更大的文旅消费潜力。
与此同时,江城区还深入实施绿美生态建设,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江城。各镇(街道)也因地制宜,全面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打造“美丽庭院”943户,其中13户获评省级“美丽庭院”。
位于城东街道环园路的幸福里绿美庭院,红墙灰瓦,红花绿叶点缀其间,静谧舒适。该地原是失修失管的旧厂区,周边环境脏乱破旧。去年,城东街道引进设计公司对此地进行整治和创意改造,经过近一年的谋划和施工,如今幸福里·绿美庭院示范园已经变成集餐饮、绿化、教育、市集于一体的优美园林风格的文艺休闲园。
以风貌示范带为轴,江城区正绘就“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的城乡融合新画卷。这场由表及里的改变,不仅让古村展新颜、废地焕生机,也催生出了农文旅融合的“美丽经济”,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深融农文旅 激活近郊流量密码
采摘园纷纷推出优惠采摘体验;休闲园里处处涌动着人潮;阳帆豆豉工业旅游景区日均接待30多个旅游团队……今年“五一”假期,江城区接待游客24.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86万元。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江城区以农文旅激活“近郊经济”的创新实践。
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江城区成功激活了“生态+产业”新动能。在三江岛滨江公园观景绿道两旁,许多商家已抢占“新”机入驻,带来了钓虾、生态美食、龙舟文化体验等业态。优美的风光加上丰富的业态,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五一”假期更是订单爆满。
中洲街道华龙村通过“三块地改革”流转,引入“农户+经联社+公司”的合作模式,打造了华龙蔬果采摘基地和研学基地,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依托近郊位置优势,去年共接待学生7000多名,带动周边就业岗位近40个。村民们有租金收入,又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华龙蔬果采摘基地负责人罗倩茹说。
江城区还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新引擎。在埠场镇那蓬村,关山月国画村项目正大力推进,并融合“研学+文旅+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村企合作”“村村联动”盘活148亩闲置地,打造山月研学实践基地,开发“美育+”课程。去年以来,基地接待研学团队超8000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7.5万元。
近年来,南恩路、太傅路相继入选省历史文化街区。江城区坚持在保护中传承,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延续街区历史风貌,促进传统与新兴业态融合,让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夜幕降临,市民游客漫步在灯火通明的老街,感受西濑风情景区水乡气息,与之临近的河堤一带,夜宵档座无虚席,特制白切鸡、砂锅粥等当地美食香气溢满街道。鼍城行大运、非遗民俗巡游、逆水龙舟大赛等特色活动的相继推出,也持续激活着古城文旅热度。“文化体验+夜经济”模式不断凸显出江城的烟火气。
“我们始终坚持‘留住乡愁底色,激发近郊活力’的发展理念,让非遗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江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新增一批乡村酒店、乡村民宿,同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名人故里等文化资源,精心推出一批串起山水风光、人文历史、乡土风情的精品旅游线路,让近郊经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