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陕西、河南、江苏、湖北、广西等省区存在重旱。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江苏南部等地达到特旱级别。
当前,陕西、河南、江苏、湖北、广西等省区存在重旱。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江苏南部等地达到特旱级别。
春末夏初本该是小麦灌浆的时节,但在河南洛阳,已经有收割机出现在麦田里。
很久没下过一场可以把地浇透的雨了。缺水的麦子颜色焦黄,麦穗干瘪,像枯草一样立在硬邦邦的土地上。
(图片:河南周口农户家只浇了一次水的麦子几乎旱死)
河南作为我国小麦第一主产区,4月以来干旱发展迅速。
据5月12日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消息,至4月19日,全省40%的县(市)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4月20日以来的3次降雨部分缓解了南部干旱情况,但豫西、豫中和豫北的大部以及豫东和豫西南的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地处豫西的洛阳市受干旱影响较重,灌溉成本增加,有农户花了上千元,只浇了十来亩地。旱情令小麦早熟,部分农户不得不提前收割。
“去年也遇到了旱情,但今年更加严峻”在洛阳市宜阳县赵堡镇张庄村,看着只有20多厘米高的小麦,颜色枯黄,有的甚至没有结穗,王女士有些发愁。
王女士家里种了30多亩地,遭遇干旱只能自费灌溉,一小时的水电费大约20元。
“花1000多块钱只浇了十来亩地,有些地方太远,水引不过来。”王女士说,当地麦收的时间是6月1日至6月10日,一般6月1日开始割麦,10日之前割完。
而今年,部分农户已经提前割了麦子。因为当地多丘陵,部分小麦种在高处,难以灌溉,而且麦子已经早熟,灌溉也于事无补。
“这些麦子谈不上收成,加上种子、化肥还有机械钱,等于是全赔了。你要是不割,影响下个月种玉米。”王女士说。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张寨村,农户们也盼着一场能浇透田地的雨。
农户江拢说,去年也遇到了旱情,但今年的情况更加严峻,2月到现在陆续下过几场雨,“但都下得很小,不顶用。”
江拢家承包了约30亩地,其中靠近河边的麦地浇过两次水,长势良好。而离河边较远的麦地只浇了一次,麦子几乎旱死。她说,离端午节麦收还有一点时间,村民都想方设法抓住最后的灌浆期,对小麦进行灌溉。
农业部门:将救灾资金用于灌溉打井新京报记者从洛阳等地的农业部门获悉,地方针对旱情已采取相应措施。
5月13日,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旱情)还好,(小麦)已经临近收获,早的5月下旬,晚的6月初。”该工作人员介绍,从3月下旬以来,“全市的首要工作就是抗旱。”
周口市太康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表示,周口市太康县是产粮大县,一共有170余万亩小麦田,目前小麦进入生长后期,即将停止浇水,直到收获。全县预计5月28日前后收麦。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县内农田受干旱影响不大,但因为要人工浇地,农户确实要比以往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
有网友反映开封市尉氏县有村子出现抢水浇地的情况。开封市尉氏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处于平原地区,用水较为方便,浇灌条件较好,“地都能浇得上。”
“每50亩有一眼地下水井。”工作人员表示,基本每家都能用上微喷灌设备,接下来到收获前,农户还会继续浇灌作物,并防止干热风造成小麦倒伏。但旱情还是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成本,“每亩地多出10到20元电费。”上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县已收到165万救灾资金。
此外,河南省安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应对旱情,该地各县区将救灾资金用于灌溉、打井或疏通沟渠等方面。
评论:大旱如大考,农田“解渴”需节水
同我国部分地区一样,河南的旱情不是突发事件,比如去年也发生了严重干旱。
2024年,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讯抗旱处处长杨文涛在央视《新闻1+1》回应河南旱情程度时表示:“5月份以来,我们省的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目前达到了中旱以上的等级,重度干旱、特旱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到6月12日,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到了323万亩。”
为何国家几乎每年都在强调农村供水?答案就是缺水。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之一;其次,农业灌溉称得上国民经济“第一用水大户”,
比如,2023年农业用水总量为3672.4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2%。
在全球极端天气加剧的情况下,原本就“看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更是旱情如大考。
“解渴”成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道必答题。如何保障农民有水用,农田有水灌?
每次提到这里,很多人脑海里都浮现出——修水利。
修水利包括,防洪堤坝、灌溉水渠、灌溉用途拦水坝、提灌站、抽水站、坎儿井、闽南大口井等等。
而如今,我们的解题思路,其实不再只是——单纯地要不要修农田水利?
注意,这里并非否定修水利,而是修水利的前提是有水可用。对于部分干旱地区来说,单纯修水利不能解决缺水的根本问题。
我们的解题思路应该转变为——应该以怎样一种农业耕作方式或经营方式“与旱共生”?
答案就是,节水农业。
近些年来,发展节水农业的政策越来越有力,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就全国来看,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得不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水漫灌依然普遍。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超10亿亩,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不到 6成;其中,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不到4成。
根据节水灌溉技术的不同,又可以将节水灌溉分类为滴灌、喷灌、低压管灌、渠道防渗等类型。
在各类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中,以滴灌系统为代表的微灌技术是成本较低、节水效果较好,同时可实现节肥和增产效果的灌溉技术之一。
(图片: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喷微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例)
说到节水灌溉发展受阻,关键在成本,根本在产权。
其一,很多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成本太高。
我国现有灌区工程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虽然90年代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长期投入不足,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和引用水量,导致灌区发展落后。
发表在《中国水利杂志》的一篇文章算了笔账:尽管国家不断加大节水改造投资力度,但与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改造亩均投资不足800元(1亩=1/15hm2),不及实际需求的一半,且投资与建设标准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农业节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这还是大中型灌区的情况,对于普通农民而言,既没钱也没办法搞节水灌溉。
其二,土地分散经营模式限制。
虽然我国土地流转规模不断增加,但个体分散经营依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很多农户本身就面临生产和经营的困难,建设节水设施更是难上加难。再加上在北方地区,很多村庄的灌溉设施年久失修,排抽蓄能力萎缩。没有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滴灌等节水设施也很难接入。
节水农业发展非常依赖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个体农户不好办的事,就需要村社集体承担。
除了土地流转之外,联耕联种不失为一个选择。一方面,合作社等大的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大面积修建节水灌溉设施,整体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比起个体农户,精细化的节水农业也更好和市场对接,进而激发生产经营者修建节水设施。
只不过,耕作经营方式的转变将随着农村人口分化逐步完成。正确的城镇化之路或许会推进耕作经营方式转变,从而推动节水农业全面发展,而这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开封市尉氏县工作人员的回复中,该县基本每家都能用上微喷灌设备。换句话,无论速度如何,事情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来源:农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