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一开门,6岁的女儿立刻迎上来贴心地递上拖鞋;随后又端来温水让她泡脚,并拿出一幅自己画的漫画,上面写着“妈妈辛苦了!”。
深夜十点,刚结束加班的宝妈小青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只想倒头就睡。
没想到一开门,6岁的女儿立刻迎上来贴心地递上拖鞋;随后又端来温水让她泡脚,并拿出一幅自己画的漫画,上面写着“妈妈辛苦了!”。
这一刻,小青只觉得满身的困顿被一扫而光,从头到脚都暖暖的。
老一辈总说,有些孩子自带“福气”,就是来“报恩”的,看来这话还真不假。
你看那些往妈妈包里悄悄塞自己最爱吃的小饼干的孩子;
还有那些考试进步了总是第一个给父母发喜讯的孩子,是不是总能用最朴实的举动温暖我们的心窝?
心理学研究发现,像这样如小太阳一般温暖的“报恩娃”,往往有四个明显的特质;
咱们做家长的越早发现,通常就越能接住这份“甜蜜暴击”。
情感敏锐,心疼父母
网友@暖心妈妈分享的一段视频,感动了很多父母——
3岁的儿子正摇摇晃晃地抱着一个小塑胶板凳,看到妈妈蹲在地上擦地,就立刻把板凳放下,用胖乎乎的小手拽着妈妈衣角说:
“妈妈坐,宝宝来帮你擦。”
说着就抓起抹布,学着妈妈的样子用力擦拭地板,就连缝隙里的灰尘都不放过。
孩子那句奶声奶气的“妈妈坐”,和那认真擦拭地板的模样,让无数老母亲瞬间破防。
你看,孩子对父母的心疼和爱意,就像咳嗽,藏都藏不住。
别看他们年龄小,往往一个个都精着呢,你累不累,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这样暖心的孩子,其实生活中还不少。
就如文学巨匠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钱瑗,从小就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她会把糖果剥开,小心翼翼地喂到父母嘴里;
看到父亲的睡衣袖口磨破了,她会歪着脑袋穿针引线仔细地缝补。
在点滴的平常举动中,藏着的是孩子对父母最真挚的爱。
这些情感敏锐的孩子,就是父母疲惫生活里的“治愈系精灵”,常常能用不期而遇的温暖,带给我们生生不息的希望。
但这样心思细腻的孩子,却并不是生来就如此。
心理学中的“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出:
孩子超强的共情能力,源于对父母情绪的模仿与回应。
那些主动端水的娃,抢着洗碗的孩子,其实都是在模仿父母平时爱自己的模样。
当我们常以温柔、体贴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通常就会更早学会体察他人的需求。
就如李玫瑾教授所说:“会疼人的孩子,都是被爱喂大的。”
孩子的温暖贴心,从来都不是偶然的天赋,而是父母种下的爱与温柔开出的绚烂之花。
内心豁达,钝感力强
电视剧《小巷人家》里,男孩林栋哲数学只考了58分,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了一顿。
回到家后,他却像没事人一样,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对妈妈说:
“没事,下次能进步42分呢,提分空间更大了!”
妈妈听得直皱眉,他却凑过去做鬼脸:“愁眉苦脸会长皱纹哦!”
那“没心没肺”的模样,像极了作家刘继荣笔下的“23号”女儿——
23号这个名字,是因为女儿考了第23名而得来,她的“深度佛系”,常常让周围的人惊讶不已。
家庭聚会上,大人们问起小朋友的梦想,有人想当钢琴家,有人想当企业家;
23号却说:“我想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
当其他小朋友都在表演才艺时,23号只是在一旁使劲鼓掌。
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去表演,她说: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不想当英雄,就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不得不说,这心态,多少成年人都得竖大拇指。
在心理学中,这种“没心没肺”,通常被称为“钝感力强”。
钝感力强的孩子,就像自带“情绪橡皮擦”,能快速擦掉阴霾,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温暖他人。
那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小太阳”孩子呢?心理学家建议要做到“一少一多”——
少和他人比较,不说“你看人家xxx就×××”等类似的话;
多夸赞具体细节: “这次听写比上次多对了3个;今天的错题本做得更整齐了......”
如果父母能保持乐观通透的态度,并持续修正自己的养育方式,孩子通常就能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拥有难得的“钝感力”。
独立担当,勇担责任
如果说情感敏锐、内心豁达的孩子,常常让人心中一暖,那独立担当,勇担责任的孩子,就会让无数父母觉得“人间值得”。
就如大凉山少年陈时鑫的故事,就曾经感动了无数人。
从初中起,他每天天不亮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骑行十几公里去上学。
放学回家后,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洗衣做饭、端水喂药。
而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他也从未放弃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
而这样的孩子,生活中还真不少见。
就如河南那个11岁男孩路子宽,在父亲身患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时,他为了达到捐献条件,每天狂吃高热量食物,在短短3个月内增重30斤。
当被问及是否辛苦时,他坚定地说:“爸爸比我更辛苦,我一定要救他!”
这样独立有担当的孩子,就是家庭的“小脊梁”,他们用自己小小的肩膀,扛起大大的责任。
而这份坚强独立的背后,通常源自于内心的安全感与责任感。
就如亲子教育专家所说,只有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被需要”时,他才能尽快学会主动承担责任。
纵观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有的孩子在极其贫寒的家庭环境中早早学会了独立生活;有的孩子在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中学会了勇担责任。
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通常需要父母懂得实时放手,充分给予孩子信任。
因为所谓的独立担当,并不是被迫长大,而是让孩子在风雨中学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父母:
我已准备好与你并肩前行。
踏实质朴,温暖善良
在电视剧《人世间》里,周秉昆小时候成绩平平无奇,成年后也并没有像哥哥那样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但他常年守在父母身边,照顾瘫痪的母亲,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他的善良、踏实,让一家人在艰难岁月里始终有着温暖的依靠。
无数父母看后都忍不住感叹:“看来,学渣孩子才是来报恩的啊!”
这份真诚与热情,让他成了班级里最受欢迎的人,并最终在班干部竞选中高票胜出。
你看,当我们跳出学习成绩的单一考量,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
有人能将琐碎日常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人不擅解题却能知书达理。
就如网上有位父亲的怒吼:
“他只是学习不好,又不是人品不好,他是学渣,又不是人渣!”
当孩子进入社会后,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流淌在骨子里的豁达从容,那些面对困境依然坚韧的赤子之心,往往会成为比学习成绩重要百倍的生命底色。
成绩,从来都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终极标准,教育的目标,也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守护孩子质朴温暖的初心。
唯有看清这个真相,我们才能感受到“报恩娃”回馈给自己的惊喜。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报恩”,其实从来都不是玄学,而是亲子间的一场爱的共振。
是你给他一个拥抱,他还你整片星空;你教会他说谢谢,他回报以整个童年的温暖。
孩子的报恩“记号”背后,不过是父母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
如果你家娃已经会给你捶背、主动做家务、遇事不哭闹、对谁都笑眯眯——
恭喜,你正在收获世界上最甜的“利息”;
如果孩子还没开窍,也别着急,在春天播下的种子,也可能在秋天发芽。
当我们能悟透所谓的“终极报恩密码”从来都不是父母的单方面付出,而是我们与孩子彼此照亮,共同成长,就能把亲子教育变成一场爱的轮回。
作者:陌菲。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