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面对一堆职业选择,满脑子乱成一团?“考公还是进私企?”、“稳定还是高薪?”、“现在图什么,未来靠什么?”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年轻人逃不开的拷问。
他放弃考公去私企,如今在街头开滴滴——命运真的掌握在我们手里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面对一堆职业选择,满脑子乱成一团?“考公还是进私企?”、“稳定还是高薪?”、“现在图什么,未来靠什么?”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年轻人逃不开的拷问。
朋友老李的儿子小刘,今年三十出头,几年前拒绝了家里安排的公务员机会,去了东部一家互联网大厂,起初年薪二十万,风风光光。但这两年形势变了,行业裁员潮来得跟夏天的暴雨一样猛。他没扛住,如今跑起了网约车。老李苦笑着说:“孩子当初那句‘我要凭自己闯出一片天’,现在听起来真像一句挖苦。”
“自由选择”与“命中注定”,听起来像两个世界的概念,但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眼下正值小满前后,农人们说,“小满不满,麦粒不饱”,这话放在职业选择上,也真切不过。年轻人憋着一口气要“满分逆袭”,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职业的命运,从来不只取决于个人意志,还和你站在哪个时代、踩着哪块行业土地、甚至背后站着谁,都密不可分。
具体来分析,小刘当初的选择其实也不算错。互联网行业在那几年风头正劲,平台一扩张,岗位多得像雨后春笋,收入是体制内的两三倍不止。可人算不如天算。疫情来了,行业泡沫挤掉了水分,“旱涝保收”的岗位瞬间变成“靠天吃饭”。你再努力,也躲不过公司“降本增效”的裁员刀子。
而反观同龄人小周,当年一咬牙进了区委办公室。起初月薪三千多,日子紧巴巴的,但这两年看下来,房贷稳、职位升、人也安稳。“公务员”这碗饭,虽然清淡,但胜在不咸不淡——像老祖宗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收成什么样的果。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该“认命”?难道所有选择的背后,都早就写好了剧本?
我不这么看。所谓“命中注定”,不是封建宿命论,不是说你出生在什么家庭,就只能活成什么样。它更像是“结构性力量”的隐喻——就像农谚说的,“三月十七阴,四十五天不脱棉”,讲的是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人也一样,职业选择不是孤岛,而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环境、行业趋势、个人资源和眼界基础之上的结果。
换句话说,有些时候,你不是没努力,而是努力错了方向。
这不,小刘现在一边开车,一边琢磨要不要去考公。他说:“早知道有今天,当初真应该听爸妈的。”可是啊,人生哪有如果?每个人只能走一条路,有的路是捷径,有的路是弯路,等你回头,已经过了最佳播种期。
我问他:“你现在后悔吗?”他苦笑了一下:“不是后悔选了私企,是后悔没看清风向。”
这话让我想起了“望日”这个节气说法。农历里,“望”指的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象征事物的极盛。可你别忘了,极盛之后,就是衰退的开始。互联网行业当年如日中天,小刘是踩在“望日”上入行的;可转眼之间,月亮开始亏,潮水开始退,问题也一个个浮出水面。
同样地,公务员的稳定,也并非“无懈可击”。工作重复、晋升缓慢、收入增长有限,这些你得有心理准备。只不过,稳定背后,有的是“旱涝保收”的安全感。你得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是波峰浪谷的自由,还是细水长流的稳当?
“职业选择”这四个字,听起来像是一个主动行为,但其实,它更像一次“被动选择”。你以为你在选行业,其实行业早就筛选了你。你以为你选的是工作,其实你选的是生活方式,甚至是命运的分岔口。
有的人适合奔波,有的人适合安稳,有的人即使进了体制,也坐不住,有的人即使进了私企,也心有余悸。关键是,你有没有在决定那一刻,真正看清楚了自己是谁、这个时代要什么。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先停一停,看看天色、问问风向、摸摸土地。你要种什么,就得看季节合不合适,土壤合不合适,你自己,准备好没有。
别只盯着高薪,也别一味迷信稳定。这个世界变得太快,昨天还在热搜上的岗位,今天就可能悄无声息地消失。你能做的,是在变化中找“规律”,在不确定里抓“常识”。
“人生没有如果。”你选了,就得扛下去;你没选,也别抱怨别人过得比你好。
你怎么看公务员与私企的区别?如果让你重新选一次职业,你会怎么选?你身边有没有类似小刘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结尾小结:
职业选择,从来不是“填空题”,而是“论述题”。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别问人生为什么这么难——因为这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你种瓜,它不一定就长;但你不种,它肯定不会有收成。
来源:番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