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短视频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主播声泪俱下讲述“亲身经历”,评论区却清一色用着相似的文案;朋友圈转发的文章标题极具吸引力,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当 AI 生成内容如潮水般涌入生活,普通人该如何快速识破伪装?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
AI生成内容防骗指南:3类技巧让你不再被忽悠
最近刷短视频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主播声泪俱下讲述“亲身经历”,评论区却清一色用着相似的文案;朋友圈转发的文章标题极具吸引力,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当 AI 生成内容如潮水般涌入生活,普通人该如何快速识破伪装?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
一、文字内容:看“说话”有没有“人味”
AI写的文章就像流水线上的工艺品——外表光鲜但缺乏灵气。比如某篇“情感鸡汤”通篇用“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要学会放下”等套话堆砌,却举不出具体案例;或是新闻稿里出现“据悉”“相关人士透露”等模糊信源。遇到这类内容,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有没有具体人名、地点、时间?(如“杭州张女士3月15日反映……”)
2. 情感表达是否夸张失真?(如“看完这篇,我哭晕在厕所”)
3. 逻辑是否自相矛盾?(如前文说“运动能长寿”,后文又写“某运动员50岁猝死”)
二、图片视频:放大细节找“破绽”
AI生成的图片和视频正在飞速进化,但仍有“马脚”可寻。
图片:聚焦反常识细节
手指“多一根”:AI常算错手指数量或关节比例,尤其是握拳、比心的手势(可搜索“AI手部特写”对比图);
光影“打架”:真实照片的光线会自然过渡,而AI生成的阴影可能呈现块状或颜色失真(如人物脸部有明显色块);
视频:观察非人类动作
眨眼频率异常:真人眨眼频率约为每分钟 15-20 次,AI 数字人可能连续数秒不眨眼,或眨眼时眼皮像 “机械开关” 般生硬闭合。
表情不自然:微笑时眼角没有皱纹、皱眉时额头无纹路,转头时脖子像 “转轴” 般僵硬转动,这些不自然的微表情都是 AI数字人的典型特征。
动作 “循环播放”:仔细观察手部动作,比如主播讲解时重复同一个手势、走路时双腿机械摆动,可能是 AI 生成的循环动画。
三、平台工具:官方“照妖镜”一键验真
我国已出台《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内容标办法》,要求9月1日后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由AI生成”标识。遇到可疑内容时请注意,正规平台会在AI生成内容角落显示“AI生成”提示,若遇到不确定真实性的信息,可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搜索查询。此外,政务号、主流媒体发布的科普内容通常经过人工审核,可信度更高。
避坑提示:警惕“伪科普”账号——标题党(如“惊天秘密!”)、无认证标识、内容全是“别人说”而非数据支撑。
四、舆情从业者:构建 “AI 免疫力”,守护信息真相
当海量 AI 内容以 “事实” 形态涌入舆情监测系统,从业者需打造 “技术 + 经验” 双重防火墙。
在监测方面,方案关键词设置需更加精准,同时添加更多影响事实判断的排除词;通过分析发文账号活跃度、转发时间间隔、内容相似数据等,精准定位 AI 营销号;结合舆情系统“相似合并功能”和筛选“纯转发”、“带观点转发”功能,筛选低脂信息。对疑似 AI 生成的负面舆情,坚持 “三重验证”—— 核查信源真实性、追溯内容传播链、交叉比对多平台信息,避免被机器制造的 “伪民意” 误导。
AI 生成内容的本质是 “信息的工业化生产”,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永远带着 “人的温度”:它可能是母亲分享的育儿日记里的细腻感悟,是记者调查报道中的扎实数据,或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真实记录。当我们学会用细节追溯真相、用工具验证信源、用理性对抗焦虑,就能在 AI 编织的信息迷雾中,守住认知的清醒与独立,这才是不被 “忽悠” 的终极密码。
来源:数说玩家王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