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排名第二的欧洲通信卫星运营商欧洲卫星公司宣布,将以3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卫星运营商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两巨头并购,可能给卫星通信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国外媒体近日报道称,世界排名第二的欧洲通信卫星运营商欧洲卫星公司宣布,将以3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卫星运营商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两巨头并购,可能给卫星通信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应对低轨大规模星座挑战
欧洲卫星公司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卢森堡,运营着地球同步轨道和中地球轨道的70颗通信卫星,服务范围覆盖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等地,支持电视广播、互联网接入、数据传输,以及企业和政府的关键通信需求。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创立于1964年,最初为政府间组织,2001年私有化后,成为世界最大的卫星服务公司。其目前运营着近百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面向全球提供广播电视传输、航空海事通信、政府及军事通信等服务。
地球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运营曾经是航天产业中收入最高的部分。近几年来,随着传统电视直播业务持续下滑,卫星宽带业务稳步增长,尤其是“星链”等低轨星座大规模部署,卫星通信产业格局受到剧烈冲击,传统运营商开始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应对低轨星座日益激烈的竞争,行业头部卫星运营商积极寻求能力转型,通过兼并重组进行业务整合布局,探索新发展战略。
欧洲卫星公司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合并后,欧洲卫星公司将拥有超过100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26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大幅提升容量,并整合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频谱资源、地面站设施及客户网络,包括其在航空、海事等垂直领域的高价值客户资源,弥补移动通信市场方面的短板,增强对终端设备制造商和下游服务商的议价权。
与此同时,欧洲卫星公司等传统运营商着力发展多轨道通信解决方案,推动多星座联合组网,集成高轨卫星全覆盖、持续连接和中低轨卫星大容量、低延迟优势,为航空、海事用户提供高速率、大带宽网络服务。它们还对标“星链”单一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高速、低延迟和低成本的通信服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和话语权。
卫通行业面临变革
随着低轨大规模星座建设,全球卫星通信容量大幅增加,利润率不断下降,通信星座建设正向多极化、体系化发展格局演进。随着应用需求的持续释放,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业合作也更加广泛。
巨头并购将带来多方面影响。首先是行业格局集中化,市场进一步向少数多轨道巨头集中。小型卫星运营商和小型服务提供商越来越难以与拥有更多带宽和集成服务的大公司竞争。
其次,通信卫星的研制和业务体系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低轨大规模星座兴起,促使卫星制造流程趋向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与自动化,卫星设计从高精尖工艺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这种转变要求卫星制造商采用更加灵活、高效的生产方式,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要构建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保障原材料、元器件、部组件等及时稳定供应,匹配实际生产需求,确保按时交付。
再次,卫星业务体系从单一轨道和用途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更加重要。随着宽带业务增长,传统视频直播市场萎缩,用户习惯正在从电视直播向互联网娱乐转变,对高速、低延迟卫星互联网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地面网络覆盖不足的区域。卫星运营商要深刻了解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变化,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在应用市场方面,卫星运营商正从传统的行业用户向下游服务拓展。卫星运营商通过与地面运营商合作,发展手机直连卫星等新兴业务,扩展潜在用户群体;通过获取更多地区的许可,扩大服务范围,增加用户规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卫星运营商从技术、服务和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融合创新,通过提供覆盖全球的无缝通信服务,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用户将获得更优质的通信服务,而军事、应急通信等领域有望率先受益于新的变化。
来源/《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原标题《“老二”收购“老大”,卫通行业将如何洗牌?》
文/杨诗瑞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