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显示:85%的IT项目失败根源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业务与IT之间的“双向误解”。
数据显示:85%的IT项目失败根源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业务与IT之间的“双向误解”。
这组数据令人警惕,如果你的企业正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可能大概率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熟悉感。
令人更意外的是——90%的企业,在推进数字化时忽视了“业务架构牵引”。
也就是说,数字化不是技术追着业务跑,更不是技术部的“工程任务”,而是要从业务战略出发,用业务架构这根“牵引绳”,将技术转化为战略落地的“催化剂”。
否则,企业的数字化就容易跑偏、变形。
一、你经历过这些数字化错配的场景吗?
当我们深入一线调研企业的数字化实践时,发现类似的“误会”正在不断上演:
业务刚提出新需求,IT就说“系统不支持,要推倒重来”;上线了千万级系统,用户抱怨“比手工操作还麻烦”
每个部门都有数据看板,但跨部门沟通还是靠“数据对齐拉通”,IT部门做业务调研,如同“鸡同鸭讲”,表面看是技术问题,背后其实是业务架构缺失导致的“数字化错配”。就像人体骨骼畸形时,再强的肌肉也只能畸形成长。
尤其当企业规模超过1000人,如果没有清晰的业务架构引领,IT系统就像在流沙上盖楼,看似宏伟,随时可能塌陷。
二、数字化跑偏的三大根源,不在技术
让我们跳出表象,看看那些“数字化跑偏”的深层本质。
1. 战略与执行的断层:业务架构与IT架构“两张皮”
不少企业把数字化做成了“IT工程”:战略蓝图上转型举措密密麻麻,最终却无法落地。
某零售巨头就曾斥资3亿元打造“全渠道系统”,最终上线的是40个互不联通的独立系统——因为业务架构与IT架构脱节,结果成了“拼凑品”。
2. 系统孤岛 + 流程断点 + 数据打架
“我们明明上了ERP、CRM、OA,为什么数据还是不通?”——这是很多老板的灵魂拷问。
系统一个接一个上线,却彼此封闭、各自为战。某制造企业的PLM系统和MES系统之间无法自动流转,靠人工搬数据,结果数据打架、流程混乱,甚至频繁导致生产线停机。
根本原因是:没有清晰地定义跨部门协作的关系和流程。
3. 组织认知的惯性:技术变了,认知没变
很多业务部门对数字化“无感”,不是不愿配合,而是不知道配合什么。
在传统科层制思维下,业务被视为“稳定运行”,而数字化被认为只是“上几个系统”。如果组织本身没有从战略认知层面理解数字化,技术再先进也会被“误用”或“错用”。
三、数据沉没:被埋没的“石油矿脉”
我们常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
但现实中,90%的企业数据更像是深埋地底的页岩气——藏得很深,却难以提取。
比如,某车企每天从车联网平台采集2TB数据,但真正能进入业务决策流程的不到1%。原因很简单:业务架构没有设计好数据如何“变现”的路径。
没有标准、没有血缘、没有质量门槛,数据再多也是沉没成本。
四、所谓“系统问题”,本质都是“架构问题”
回过头看,这些问题并非孤立:
IT与业务对话失效,本质是架构语言断裂;系统不通、流程断裂,本质是业务设计缺位;数据无法变现,本质是缺乏数据架构驱动;数字化失败的核心,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业务架构”缺位;没有业务架构,就像没有蓝图盖楼,工程再多、系统再多,注定难以成型。
五、下一步该怎么做?
在下篇文章中,将给大家分享:
如何通过“三阶架构牵引模型”重构企业数字骨架
如何用TOGAF方法画出属于你的“业务数字孪生体”
如何避免系统孤岛、数据沉没和组织扭曲
来源:左手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