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防了?印度封杀新华社,对中下战帖,印中将:宁愿和中国作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7:51 2

摘要:之所以封杀这两个中国官媒,印度方面表示,它们传播“巴基斯坦宣传内容”,以及发布“虚假消息”。然而,所谓的虚假消息,就是发表了印度战机被击落的消息。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接受不了失败消息,印度再次破防了!

5月14日,印度媒体报道,中国媒体新华社和《环球时报》被印度封禁,也就是说在印度境内,无法查看这两个中国媒体。

之所以封杀这两个中国官媒,印度方面表示,它们传播“巴基斯坦宣传内容”,以及发布“虚假消息”。然而,所谓的虚假消息,就是发表了印度战机被击落的消息。

印度退役中将也下场凑热闹,居然对中国“下战帖”,表示中国比巴基斯坦好打,“宁愿与中国战”。印度为何做出如此表现?这些行动为了什么呢?

印度政府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要求X平台封禁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在印度的账号,并波及土耳其媒体TRT及8000多个印度本地账号。

这一行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两家中国媒体援引巴基斯坦军方消息,报道了印军在5月空战中被击落3架“阵风”战机的新闻。

尽管印度官方矢口否认,但巴方公布的雷达轨迹、残骸照片,以及法国情报官员确认战机坠毁言论,让印度“辟谣”显得苍白无力。

更讽刺的是,最早曝光战机残骸的正是印度网民。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在5月8日报道时,有一位当地居民表示,飞机坠毁时曾拍摄视频,但是被印度政府强制删除

这种“封口式”操作并非孤例。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曾封禁59款中国应用,试图以技术壁垒隔绝“不利信息”。

此次封杀行动的本质,是印度政府将舆论场,视为军事挫败的延伸战场——既然无法在现实中掩盖败绩,便试图通过信息封锁,重塑国内叙事。

尽管在国际社会上明白,印度在此次冲突中失利,但是莫迪政府却宣称“胜利”,在国内发起“三色旗巡游”庆祝“胜利”,并召集70国外交官宣扬“战果”。

这些行为似乎就是为了,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转移民众对经济低迷、族群矛盾等问题的关注。然而,这种“丧事喜办”的戏码,反而让国际社会看清印度对真相的恐惧。

印度退役中将尚卡尔“宁愿与解放军作战”的言论,看似荒诞,实则暴露了印度军方对中巴军事合作的深度焦虑。

他在节目中宣称:“巴基斯坦军人比解放军更擅长使用中国武器,因此与巴军作战更难。”这一逻辑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解放军作为中国武器的研发者和首要使用者,其装备整合度、战术协同性和实战经验远超任何第三方。尚卡尔所谓“巴军更会用中国武器”的论调,本质上是对印度军工体系无能的变相承认

印度军方长期沉迷于“万国牌”装备的虚名,却忽视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构建,斥巨资采购法国“阵风”、俄罗斯S-400等先进装备,却与国产系统兼容性差、高原作战适应性不足。

例如,M777榴弹炮在高原射程缩水25%,T-90S坦克在海拔5000米频繁熄火,而解放军同类装备已实现全地形作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基斯坦通过中巴联合研发,和针对性训练,将中国武器的效能最大化。印度既无法消化“万国牌”装备,又缺乏自主创新,最终在体系化对抗中落于下风。

而经历此次印巴冲突,也彻底暴露了印度对中国的态度。表面上,莫迪政府多次释放对华缓和信号,2024年喀山会晤后,中印重启边界问题磋商,甚至在排灯节互赠糖果示好。

但印度仍未恢复中印直航,继续限制中资进入,并以“国家安全”为由撕毁无人机采购合同,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策略,暴露了印度对华政策的投机性。

印度政府通过《瓦克夫法案》修正案、打压穆斯林群体等手段,转移国内矛盾,而“中国威胁论”自然也成为其巩固民族主义情绪的工具。

尚卡尔刻意炒作“中国好战论”,本质上是为莫迪政府的扩军计划寻找借口。这种将复杂地缘问题简单化的叙事,恰如印度媒体对“阵风战机坠毁”事件的遮掩,用民族主义情绪掩盖技术代差与战略失误。

狂妄终将付出代价

印度的对华强硬姿态,让人联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前进政策”。当时印度凭借美苏支持,在边境不断挑衅,最终在1962年战争中遭遇惨败。

如今,印度似乎再次陷入“历史循环”,依赖外部军购、高估自身实力、低估对手决心。尚卡尔的“暴论”与莫迪的“胜利狂欢”恰似当年印度防长梅农“解放军不敢反击”的误判

更值得对比的是中印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建成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军工领域实现“歼-20隐身战机”“福建舰航母”等跨越式突破。

而印度仍困于“买办思维”,其军费开支全球第三,但国产“光辉”战机耗时38年才勉强服役,弹药库存仅够10天激战。这种实力差距,绝非几句“精神胜利法”所能弥补。

印度当前的系列操作,堪称一场“皇帝的新衣”式闹剧。封杀媒体账号,无法让坠毁的“阵风”复活;鼓吹“对华开战”,掩盖不了军事体系的羸弱。

莫迪政府若继续沉迷于“信息茧房”与民族主义煽动,只会让印度错失发展机遇,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真正的“大国崛起”,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发展与开放包容的胸怀。当中印边境村民互赠糖果时,当两国经贸互补性日益增强时,印度本可与中国携手共促“全球南方”崛起。

莫迪政府却选择了一条自我消耗的道路,这不仅是印度的悲哀,更是对亚洲和平的威胁。历史早已证明,靠“掩耳盗铃”维系的自尊,终将在现实面前碎成一地残片。

信息来源于:观察者网 2025年5月13日 关于“印度退役中将张口就来:巴基斯坦人操控中国武器更好,宁愿和中国作战而非巴基斯坦”的报道

信息来源于:观察者网 2025年5月15日 关于“破防了?印度对中国媒体下黑手”的报道

来源:银河绘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