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名叫木村的老人,曾是侵华日军的一员,当时却带着一幅尘封已久的手绘地图,再次踏上中国土地。
2004年,一位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下机场,来到黑龙江。
这位名叫木村的老人,曾是侵华日军的一员,当时却带着一幅尘封已久的手绘地图,再次踏上中国土地。
他此行并非探亲访友,而是要揭开一段尘封近六十年的秘密。
他指着黑土地上的某处说:“这里埋着一百多箱毒气弹药。”这一刻,是良知觉醒,还是别有用心?
老人名叫木村,是一名退役的日本老兵,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曾作为日本陆军的一员,在黑龙江境内服役多年。
彼时战火纷飞、杀伐不断,黑土地被鲜血染红,也埋下了太多无声的罪证。
“我来,是为赎罪。”他在面对中国媒体采访时,如是说道。
据他所说,当年他被编入驻扎在黑龙江的一支特种部队,并被安排守卫位于偏远地区的一座弹药库。
战争末期,日本军队节节败退,731部队奉命销毁一切敏感设施和证据。
就在那时,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一道密令:将上百箱毒气弹深埋于地底,以防落入他人之手。
“我们挖了好几天,那是冬末,地冻三尺,但他们还是在十多米深的地下筑起了简陋的储藏坑。”
木村的眼睛眯起,他伸出枯瘦的手指,在地图上轻点着几个方位,那些都是他记忆中曾经埋藏毒气弹的具体位置。
“当时我就站在那,眼睁睁看着一箱箱木箱被掩埋,那不是普通的弹药……是毒气弹,是杀人的东西。”
一时间,媒体的镜头纷纷对准这位自称“带着地图来的老人”。
而他提出要亲自带领中国军方前往埋藏点,以协助挖掘那些在地下的“定时炸弹”,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消息传开,当地不少居民议论纷纷,一时间,舆论如潮水般涌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此事,甚至引来了国际新闻机构的注意。
木村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很怕死。但我更怕有一天,这些东西伤了人,而我什么也没做。”
他说这话时,眼神略显呆滞,陷入了多年前的回忆之中。
战时亲历震撼心灵木村第一次踏上中国东北的土地,是在1943年的初春,身边的军列轰隆作响。
他所驻扎的部队位于黑龙江北部,是日本第七方面军下辖的一个后勤支队,名义上负责看守物资,实际上则是为731部队运输与保管特殊弹药——包括细菌弹、毒气弹在内的生化武器。
尽管木村没有被派遣至实验楼的核心地带,但他看得够多,听得也够多。
他曾亲眼看见,一队队被捕的中国百姓被推上卡车,身穿破烂衣物,脸上挂着寒风中冻裂的血痕。
那些人会被送往距离弹药库不远的一栋灰色建筑——那是731部队的实验室,日军士兵管它叫“防疫研究所”。
他曾偷偷看见过一次“测试”,那天,一批俘虏被关进一个密封的铁皮房间,一名穿着白色实验袍的军医,面无表情地向房间内释放某种透明气体。
不到三分钟,里面便传出剧烈的咳嗽与嘶吼。
“那是新型氰化毒剂,能在十分钟内破坏呼吸系统。”一个高级军官曾在饭后闲谈中冷笑着说道。
他们把这些作为谈资,仿佛那些挣扎着死去的生命只是一组组“实验数据”。
木村的工作是守着弹药库——那个被伪装成普通粮仓的地堡,地底下层层叠叠放着装有VX毒剂与炭疽病菌的特种弹箱。
每天,他都要巡视几遍,弹箱上印着骇人的骷髅标识,部分箱体外还残留着干涸的深褐色痕迹。
战争末期,形势急转直下,日本节节败退。
731部队开始大规模转移资料与掩埋罪证,木村所在的支队也被命令“全力配合”,他参与了几次深夜的行动。
在冰封的土地上挖出十余米深的大坑,把那些标识清晰的木箱一一搬入地底,再用冻土层层覆盖。
“他们说这些弹药埋下,是为了将来某一天反攻再用。”
木村的声音在回忆中愈发低沉,“我只是个士兵,没有权力反抗。”
战后归国,他一度在北海道做过木匠,白天埋头工作,到了夜里却总会被梦魇惊醒。
他的妻子曾问过他为何夜夜惊醒,他只是摇头:“旧病,不碍事。”可其实,他知道,那是战场上的“伤”。
六十年后的黑龙江,对木村来说不再陌生,却依旧沉重。
梦魇再次笼罩东北事实上,战后的东北一直被遗留毒气所荼毒。
1974年吉林敦化毒气弹泄漏、2003年8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8·4毒气弹泄漏事件.....等等。
这些弹体在长期埋藏中金属腐蚀,密封失效,加之地质变动导致部分毒气泄漏,酿成这场悲剧。
事故造成多人重伤,那些裹着纱布、痛苦呻吟的伤者,那些倒塌的简易房和被污染的黑土地,勾起了人们不堪的回忆。
这一切,也被远在日本北海道的一位老人尽收眼底。
木村正坐在电视机前,屏幕里播放着黑龙江爆炸事故的跟进报道,记者戴着防毒面罩站在废墟前,介绍着事故的可能成因以及受害者的治疗情况。
画面一转,镜头聚焦到一位抱着昏迷孩子的母亲,她满脸泪痕。
木村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手中的茶杯跌落在榻榻米上,碎成几瓣,热茶洒了一地。
他再也坐不住了,他的良知,像一道堤坝终于溃堤,压抑了大半生的罪疚在这一刻化作滔天巨浪,将他整个人淹没。
“是时候了。”木村在那天晚上写下第一封信,收件人是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我知道那些弹药在哪里。我曾亲手埋下它们,我愿意回来,告诉你们一切。”
信的末尾,他署上自己的全名与联系方式,附上了那幅早已泛黄的手绘地图复印件,那是他唯一保留下来的战争“遗物”。
起初,没有人对这封信太过在意。
毕竟,几十年来,不时有伪装成“悔过者”的历史造假者以此博取关注。
可当他第二次寄来手写信,并附上战争时期部队编制图与地理坐标后,相关部门终于开始重视。
经过多重交叉验证,中国政府确认木村的身份属实。
他确为731部队外围支援人员,参与过战时弹药掩埋。
更重要的是,他所标注的地图区域,恰恰与依兰县爆炸现场相邻。
这让人心头一震:那些爆炸的毒气弹,极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于是,2004年春天,一位八旬老兵,带着那幅地图与一根老旧的拐杖,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航班。
“就是这里……”
木村用手指向前方一块地面,声音微颤,七十年前,正是他在这里,看着一箱箱写有骷髅标识的弹药悄然埋入地底。
战士们随即展开作业,铁锹与探铲一次次划破冻土的皮肤,空气中渐渐浮现出一股刺鼻的腥臭气息。
队伍顿时警觉,一边疏散人群,一边架起检测设备。
紧接着,一块木板状物体的角落显现,带有明显的腐蚀痕迹,却仍清晰可辨那道油漆印制的黑色骷髅标。
“发现可疑物件!”
话音刚落,数人围拢过去,泥土被轻轻拨开,一只锈迹斑斑的金属箱体渐露全貌,其上铆钉排列整齐,侧面仍可隐约看出当年日军编号与字迹。
更令人震撼的是,当箱盖被小心掀起时,里面静静排列着密封玻璃管,每根管内都装有淡黄色液体,封口依旧严密,寒气逼人。
这一幕,像是一把利刃,猛地插入木村心口,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死死抱住头。
弹药箱被一件件运出地面,不止一处地点,多个方位陆续探测出异常信号。
三天内,共发现三十余个埋藏点,出土的毒气弹及配套装置超过百箱。
根据专家现场检测,这些遗留弹药仍具活性,若未及时发现,一旦发生泄漏,足以造成局部严重的生化污染甚至人员死亡。
这一发现震惊全国,消息很快被各大媒体报道。
中国学者纷纷发声,这批出土物件,是对731部队存在和其暴行的最直接印证,也是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相关纪录片拍摄计划也随即启动,以便将这一事件公之于众,警示后人。
这批出土毒气弹的存在,如一把利剑穿透所有谎言,将曾被焚毁的证据重新拼接成全貌。
那是731部队最无可抵赖的证物,是铁证如山的控诉,是人类良知与记忆无法掩埋的呐喊。
历史可以被沉默,却永远不会被遗忘。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