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CA中日联合专场盛大开幕,胃癌保功能手术吸引全球目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8:17 2

摘要:2025年,JGCA第97届年会特设中日联合专场,聚焦“胃癌保功能手术”,中日各派出两位讲者围绕主题分享了各自临床实践经验。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子禹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的最新共识。会后,李子禹教授接受了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专访,对中日联合专场

2025年,JGCA第97届年会特设中日联合专场,聚焦“胃癌保功能手术”,中日各派出两位讲者围绕主题分享了各自临床实践经验。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子禹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的最新共识。会后,李子禹教授接受了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专访,对中日联合专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自2016年起,胃癌专业委员会积极倡导加强中日交流,在JGCA年会设立中国专场;2019年,在JGCA当届大会主席寺岛雅典教授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日本胃癌学会年会首次将中日胃癌学会联合专场(JGCA-CGCA Joint Session)纳入大会正式日程,每届聚集一个主题,先后关注了胃癌新辅助治疗、胃癌转化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等主题。2025年,JGCA第97届年会中日联合专场关注的主题是“胃癌保功能手术”,中日各派出两位讲者围绕主题分享了各自临床实践经验。

来自日本的Naoki Hiki教授介绍了一种保留食欲的胃切除术(APG)的相关探索。胃癌手术后,尤其是全胃切除后,患者因切除分泌生长激素释放肽的区域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前瞻性评估APG的安全性: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接受APG的10例患者,评估早期手术结果、食欲以及体重和身体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中位手术时间为459分钟,中位估计失血量为632 ml。病理分析确认切缘阴性,按照Clavien-Dindo分类未观察到II级或更高级别的术后并发症。无术后死亡,中位住院时间为9天。研究表明,APG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可保留残余胃作为内分泌器官,维持生长激素释放肽分泌和食欲,同时防止肌肉流失;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试验来比较APG与传统全胃切除术在减轻术后食欲丧失方面的有效性。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的曹晖教授做了中国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现状的报告。他指出,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例新增早期胃癌病例,这意味着功能保留手术有着巨大的需求。实际上,FPG(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外科医生的关注和实践。去年发布了关于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的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提出了针对EGC(早期胃癌)的主流胃切除方法,如保留幽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节段性胃切除术、局部切除术以及内镜下切除术等。在这份共识中,还描述了如何评估残余胃的功能及与功能相关的并发症。PPG手术已经由中国外科医生很好地掌握,全腹腔镜PPG和机器人辅助PPG已在中国得到实践。仁济医院PPG方面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其是安全性和可行性。对于近端胃切除术来说,在中国食管胃吻合术和双通道重建是最受欢迎的重建方法。展望未来,曹教授认为精准切除和解剖将成为中国FPG的未来方向。此外,应加强研究和数据收集工作,以供中国外科医生参考。

胃切除术后功能丧失会导致各种症状,来自日本的Souya Nunobe教授在本会场讨论了包括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PG)和近端胃切除术(PG)在内的代表性手术。PPG适用于早期中胃部胃癌,且距离幽门环4 cm或更远处。基本手术步骤包括保留幽门下动脉和静脉、不抓持保留的幽门环,以及不过度解剖食管胃交界处(EGJ),这些步骤可能影响对滞留和反流的预防。PG的适应症是早期上胃部癌症或位于EGJ的癌症。其推荐重建方法是PG后的双肌瓣技术(PG-DFT)及其改良的隧道式重建。足够的食管嵌入长度和宽吻合口是防止反流和狭窄的措施。在报告的数据中,PPG术后滞留率为6.2%,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和腹腔内感染等;反流率为15%。PG-DFT术后约有8%观察到吻合口狭窄,术前CT扫描估计食管直径小于18 mm被报告为狭窄的风险因素。在切除食管长度小于5 cm的情况下,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是2.8%,当切除食管长度更长时,这一比例增加到13%。通过了解PPG和PG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将各种理念融入手术过程中。

来自北京肿瘤医院的李子禹教授做了关于中国保功能手术共识解读的演进,介绍了胃癌功能保留手术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随着食管胃交界处腺癌(AEG)发病率的增加,保留功能的近端胃切除术在手术治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李教授提及了中国专家近端胃重建的共识,并介绍他们中心的经验。他们团队改良了Kamikawa双肌瓣吻合技术,完成了“拱桥式”重建30余例。其中食管-残胃吻合的中位时间约20分钟,“拱桥”肌瓣制作时间约14分钟,显著少于既往文献报道的双肌瓣技术的手术时间。并且充分保留了双肌瓣技术-隧道式重建抗反流的功能优势,到目前为止没有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狭窄率6.7%(2例),均经一次内镜下气囊扩张得到缓解;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结果。这种方法降低了手术复杂性,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利于其今后的推广普及,助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李子禹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手术安全与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北京肿瘤学会副理事长2019“敬佑生命·荣耀医者”金柳叶刀奖。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主编《腹腔镜胃肠手术笔记》,《腹腔镜胃癌手术难点及对策》。

现场之声

李子禹教授:今年中日联合会场的主题是胃癌的功能保留手术,我认为这是全世界从事胃癌工作的医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日本和韩国由于胃癌筛查工作开展得较好,早期胃癌比例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早期胃癌预后很好,90%以上的患者都能够治愈。由于手术的疗效比较肯定,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将重点落实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即在保证治愈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治疗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呢?这个概念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

本次专场中日双方的两位讲者,以及大会主席季加孚教授和日本著名的Naoki Hiki教授都进行了发言。Hiki教授是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发起者,他在大会上介绍了1种新型手术方式APG,首次报道了10个病例,通过保留胃泌素分泌较多的胃底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小样本的初期结果提示有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场的专家也就手术的适应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曹晖主任就中国幽门保留手术(PPG)的发展概况以及他们团队的相关工作做了精彩的分享,国内最早开展这类手术的胡祥教授也在现场。

日方的Souya Nunobe教授介绍了近端胃的手术技巧和适应症方面的经验。他对近端胃双肌瓣手术进行了新的隧道手术的改良,与我们团队的“拱桥式”手术理念相近。目的都是能使这类手术简单易行又能保留优势、利于推广。

功能保留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希望与选择。随着新技术手段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诊断和药物的不断进步,功能保留手术的趋势将愈加成熟。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