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中最具穿透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黄河为意象,以特殊的艺术形式,不仅全景式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而且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时代强音,从而在全国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
□晏婉婕 胡艺华(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中最具穿透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黄河为意象,以特殊的艺术形式,不仅全景式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而且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时代强音,从而在全国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巨大的鼓舞作用。很多热血青年就是听了这首歌曲以后毅然决然地奔赴抗日战场,为救亡图存、保家卫国而流血牺牲,可谓“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重新品味《黄河大合唱》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音乐作品,要深刻领会和切实体悟其蕴含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魅力,从“思政+音乐”的角度出发,多维度、多层面分析把握其中的鲜明艺术特性。
一、歌词意蕴深厚,蕴含穿透力与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首先是因为歌词意境高远、意蕴深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心系家国、不屈不挠、团结抗战、英勇顽强、勇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第二部的《黄河颂》在描绘黄河的自然景观时,用词生动形象、充满张力,如“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寥寥数语,短短几句,引人遐思,令人震撼,开宗明义便将黄河日夜奔流、惊天动地、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雄奇景象和雄壮气象描画得清晰可见,把黄河象征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时,歌词更是隽永、大气,“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简洁有力而又富有韵味的语句,勾勒出一幅中华儿女在黄河岸边广袤土地上奋起抗日、保家卫国的壮丽画卷,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段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的岁月,使人们在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旋律共振和情感共鸣,激发起内心深处和灵魂高处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歌词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了一定的叙事逻辑,围绕保卫黄河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从赞美黄河的源远流长和独特地位,到讲述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变迁、遭受的苦难,再到号召全国民众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祖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与音乐的旋律和情绪变化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作品情感表达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升华。
二、曲式构思新颖,体现多样性与整体性
与一般的单曲作品不一样,《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这种多乐章的大作品在当时的中国音乐创作中是很罕见的,极具开创性、标识性和引领性。
各个乐章在曲式结构上各具特色,既有像《黄河船夫曲》采用劳动号子风格的自由变奏曲式,通过不断变化的旋律来展现船夫们与黄河汹涌的浪涛奋勇搏斗的激烈场景;也有像《黄河颂》的独特形式,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开头以缓慢而庄严的旋律引入,中间部分逐步展开,歌颂黄河的雄浑壮阔,结尾又回到开头的主题,形成呼应,使整首歌曲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又比如《保卫黄河》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多声部此起彼伏,节奏紧凑有力,营造出千军万马、万众一心奔赴抗日前线的磅礴气势。
尽管各乐章结构不同,但整部作品在整体上又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浑然一体的。各个乐章之间通过主题旋律的贯穿、情绪的递进以及内容的关联性,共同构建起了一个以黄河为主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情感为纽带而逐步展开、完整闭合的宏大叙事。例如,黄河主题的旋律元素在多个乐章中反复出现,以不同的变奏和发展方式,强化了作品的统一性,让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跟随黄河的流淌,经历了从对黄河自然力量的敬畏,到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感同身受,再到奋起抗争的完整情感历程。
三、旋律大气磅礴,彰显民族化与创新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时,充分汲取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养分,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有机结合、巧妙融合,在旋律上彰显了民族化和创新性的特质。
作品中大量运用民间歌曲、戏曲等曲调特点,如《黄水谣》的旋律带有浓郁的陕北民歌风格,曲调悠扬婉转,描绘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田园生活,让听众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来自大地深处的质朴与亲切;《河边对口曲》则借鉴山西民歌和说唱音乐的形式,采用对唱的方式,通过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流亡老乡之间发自内心、情真意切的独白和命运与共、心灵相通的对话,生动地展现当时民众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和相互扶持的真情,旋律通俗易懂又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很容易入耳、入脑、入心。
但《黄河大合唱》并没有局限和拘泥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融合和大胆创新。它通过扩大旋律的音域跨度、运用丰富的节奏变化以及设计复杂的和声配置等一系列新颖而实用的技法手法,赋予旋律更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加旋律更鲜活的场景感和体验感。比如在《黄河颂》中,旋律从低音区逐渐向高音区攀升,气势不断上扬,将黄河的雄伟壮阔渲染得更加震撼,把人们对黄河的仰望和崇敬之情推向高潮;在《保卫黄河》中,快速有力的节奏与激昂的旋律相结合,使整首歌曲充满战斗激情,让人听后热血沸腾、激情飞扬。
四、演唱形式多样,极具表现力与共情力
《黄河大合唱》在演唱形式上不拘一格、不落俗套,丰富多样又高度集成,创造性地采用了多种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合唱、轮唱、对唱等,甚至包括配乐诗朗诵,既有女声独唱和合唱,也有男声独唱和合唱,还有男女齐唱、轮唱、混声合唱,每种演唱形式都在整个作品的演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极大丰富了音乐表达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同时切实增强了吸引听众、振奋人心的共情力。
独唱部分,如《黄河颂》通过男高音的独唱,以其高亢、激昂的嗓音,深情地歌颂黄河,将黄河的雄浑与伟大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崇敬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一位民族的代言人在向世人诉说黄河的故事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怨》则运用了女高音独唱,用凄婉、哀怨的歌声,倾诉了一位遭受日寇蹂躏的妇女的悲惨遭遇,歌声中饱含着痛苦、愤恨与绝望,表达千重怨、万重恨让人听后不禁动容,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
合唱是这部作品中最为突出的演唱形式,整部套曲中的多个乐章都运用了合唱来营造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情感氛围。合唱部分通过多声部的交织融合,展现出团结的力量和民族的凝聚力,如在《保卫黄河》的轮唱合唱中,先是不同声部依次进入,模拟出了各个抗日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奔赴战场的情景,随后全体合唱,将那种同仇敌忾、奋勇抗敌的决心和气势推向了高潮,让听众感受到了全民抗战、团结抗战、坚持抗战的强大气场和巨大力量。
五、内容深度融合,贯通文学性与历史性
与同时代其他的抗战歌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在哲学高度、历史厚度、文学温度和情感力度上是无与伦比的。即便是放在红色音乐百年发展历程中,《黄河大合唱》的政治分量、艺术含量、实践能量、文化力量也堪称独树一帜。《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广为传唱、穿越时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在内容上实现了音乐与文学、历史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融通、融创,使其从一部传递情感、歌唱情怀的声乐作品拓展升华为一个反映时代、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文化载体。
从文学角度来看,歌词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黄河为线索,串联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抗战的现实与前途未来,将丰富的内涵融入到了简约而又大气的文字之中,把写景与抒怀、释理有机结合。音乐则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为这些文学内容赋予了更加生动、直观的情感表达,使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在音符的流淌中得以升华,让听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从历史层面来说,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标识性,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面临的苦难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那一段悲壮而伟大的全民族抗战历史的艺术写照。通过音乐的传唱,这段历史和民族精神得以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图强。
课题来源: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红色音乐赋能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为Z2024178)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