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山叠翠,溪水潺潺,鱼跃蛙鸣,茶园飘香……走进清远市英德黎溪镇铁溪村,一幅农文旅康养融合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作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二批典型培育示范村,铁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筑基、文化铸魂、旅游引流、康养
青山叠翠,溪水潺潺,鱼跃蛙鸣,茶园飘香……走进清远市英德黎溪镇铁溪村,一幅农文旅康养融合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作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二批典型培育示范村,铁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筑基、文化铸魂、旅游引流、康养增值”为特色的发展之路。
铁溪小镇概貌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共同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铁溪村的美丽蜕变,始于英德市“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2023年以来,村党总支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带动村民参与产业发展。
铁溪村还通过建设“康养产业孵化园”,引入智慧农业、健康管理、文化创意等业态,联动周边村庄规划“百里山水画廊康养带”和打造大湾区“菜篮子”和“后花园”。
产业为本:固本兴新,山水资源“变现”幸福产业
铁溪村的产业发展由简单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到“农业+文旅+康养”立体模式,逐步走向三产融合与品牌建设。
依托当地优质的山水资源,铁溪村大力发展山泉水鱼养殖、石蛙养殖和瓜果蔬菜种植的“奇趣农场”,打造“大围名寨”品牌、“生盈旅观”茶园度假地。归乡企业家开发的“亚婆田•白水寨”旅游景区及度假酒店去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和广东省职工疗休养基地。
此外,村里还发展起十几家民宿、一批农家乐、多处采摘体验等农文旅康养的新业态,铁溪村各经营主体交相辉映、联动合作,并以黎溪水寨为支点,联动吴光亮故居等景点,形成“一核多点”全域旅游小镇战略格局。
亚婆田白水寨景区天然瀑布
“这里空气好、节奏慢,每天喝茶、摘果、爬山、泡汤泉,身心都放松了!”正在度假创作的一级美术师、广东省油画学会主席邵增虎老师十分赞赏。据了解,铁溪村自创建典型村以来通过宣传推介,不断引流,新增游客近3万人次,带动消费超过百万元,综合收入突破700万元。
人才培育:敢为善为,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
铁溪村建立村民组长与党小组长角色融合“双培养”机制,吸引大学生返乡、鼓励村民创业,并通过电商培训提升农民技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村人才。
村民朱计发2020年返乡后担任大围南村民小组长,2024年获评“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并入选清远市“百千万工程”人才库。他带头开展乡村整治,推动大围南村通过“生态村”验收;创办“奇趣农场”,发展种植、观光等多元农业,带动10余户就业,农场获评省、市示范农场。2024年,他成功办理英德市首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资金难题,推动当地农村金融创新。
奇趣农场采摘果园
生态惠民:宜居宜游,传统村庄焕发欣欣向荣活力
说到铁溪村的变化,让村民们感触最深的当是村里的生态环境提升。近年来,铁溪村不断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利用闲置地、废弃农房相继建起篮球场、文化广场、党建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断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实行分片区管护责任到人。
开展乡村绿美植树活动
铁溪村建设“大围古树公园”,在清远市文联帮扶下打造“文艺林”,种植异木棉、紫花风铃等景观树,昔日的荒坡焕然一新。村民朱大叔感叹:“以前杂草丛生,现在村子像花园一样!”此外,长田村村民自发筹资,修路造桥、绿化亮化,建成“长田公园”,成为农闲时的休闲胜地。两处公园既展现了生态文化保护成果,也是村民自治的成功典范。
文化赋能:厚植底蕴,巧用文艺元素让古村“活起来”
铁溪村挖掘和利用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祠堂文化等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铁溪村创建的“北江山水画廊旅游目的地、茶旅融合研学基地、铁溪古村文化学习基地、全省职工疗休养基地”,让铁溪村成为清远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
铁溪村航拍图景
铁溪村以“微改造”修缮古宅,打造民俗博物馆、非遗工坊等文化空间,让游客体验竹编、擂茶等传统技艺。依托生态茶园,推出采茶、骑行、露营等农旅融合项目,并结合四季农耕文化举办稻田艺术节、竹林音乐节等活动,形成“可玩、可购”的产业链。
生盈旅观茶园风光
清远市文联通过文艺下乡活动,开展书画创作、音乐节、“村BA”等特色项目,丰富乡村文化氛围。同时,村里设立积分奖励机制,评选“最美庭院”“好家风家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古村焕发新活力。
清远市文联春节书法送春联活动
从偏远山村到康养胜地,铁溪村以“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美丽蝶变,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步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齐收”的良性循环。
文、图 | 李程 叶剑斌 陈瑶 黄振生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