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李家平教授团队牵头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Idarubicin versus Epirubicin in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Barcelona Clinic L
2025年5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李家平教授团队牵头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Idarubicin versus Epirubicin in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Stage B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IV Trial》在线发表于国际放射学顶刊Radiology(影响因子:19.7)。
研究详情
本临床研究为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Ⅳ期临床试验,首次系统性评估了伊达比星(IDA)与表柔比星(EPI)分别加载于载药微球-TACE(DEB-TACE)治疗巴塞罗那分期B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结果提示与EPI相比,IDA在没有增加不良反应(AEs)的前提下,可提高此类HCC患者群体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并可能进一步增加总体生存时间(OS)。该研究结果认为IDA可能是疗效更佳、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一个优质选择,可考虑将其作为DEB-TACE的优先推荐用药。
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在我国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位列第2位[1]。对于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CLC)为B期(中期)的不可切除 HCC 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一线标准治疗[2,3],然而用于TACE术中加载的化疗药物纷繁复杂,对于何种化疗药物疗效最优,学术界仍存在争议。近年来,已有学者将IDA应用于DEB-TACE并初步确定其安全性及疗效[4,5],但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EPI能否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尚不得而知。因此该研究纳入全国4家三级甲等独立医学中心的239例患者,通过随机分配以接受IDA-TACE(IDA组)或EPI-TACE(EPI组)治疗,结果显示IDA组的PFS显著优于EPI组(10.8个月 vs 8.7个月,p = 0.002),且IDA组和EPI组的1年OS率分别为81.5%和77.3%,2年OS率为71.8%和54.0%(中位OS尚未达到),在肿瘤客观缓解率方面,IDA组也优于EPI组(70.8% vs 57.1%,p = 0.03)。进一步探索性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对比经EPI-TACE治疗,接受IDA-TACE治疗的绝大多数亚组,在PFS获益方面较均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同时对于AFP水平较低的、病灶数量较少的和病灶最大径相对较小的亚组,其PFS相对获益更为明显。而安全性方面,两组中与治疗相关的各级别AEs发生率均较低,且无统计学差异,主要分为临床反应症状和实验室检验参数两大类,这些AEs主要与DEB-TACE引起的栓塞后综合征(PES)有关,在经对症处理后3-5天内基本大都可恢复至正常或术前水平。该研究结果为接受DEB-TACE治疗的BCLC B期HCC患者对于如何选择术中加载化疗药物,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建议。该研究是国际上首个对比将伊达比星与表柔比星分别加载于DEB-TACE治疗B期肝癌疗效的RCT研究,其结果为BCLC B期HCC患者如何在DEB-TACE术中选择加载更高效的化疗药物提供了客观依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是我国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肿瘤介入学团队之一,多年来始终聚焦肝细胞癌诊疗体系的创新与突破,构建了以经动脉化疗栓塞、物理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TIPS等介入技术为核心,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其多个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JCO、GUT、Radi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
专家简介
李家平教授
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荣获“岭南名医”、“国之名医”等称号
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亚洲冷冻学会主席
中华医学会全国介入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卫健委综合介入专业质控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综合介入质控中心肿瘤血管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兼数智介入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介入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CSCO介入放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肝胆胰学会微创介入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太影像引导下肿瘤消融协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13项,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发表SCI论著140余篇,主编参编15部专著,主持国家专利12项。
参考文献:
[1] Han B, Zheng R, Zeng H,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4, 4(1): 47-53.
[2] Galle P R, Forner A, Llovet J M, et al.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8, 69(1): 182-2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40(5): 893-918.
[4] Boulin M, Hillon P, Cercueil J P, et al. Idarubicin-loaded beads for chemoembolis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sults of the IDASPHERE phase I trial[J].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4, 39(11): 1301-1313.
[5] Guiu B, Chevallier P, Assenat E, et al. Idarubicin-loaded Beads for Chemoembol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e IDASPHERE II Single-Arm Phase II Trial[J]. Radiology, 2019, 291(3): 801-808.
审校:Babel
排版:Babel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