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西峰,夏风习习、绿意正浓。随着气温回暖,乡村旅游人气攀升,露营烧烤、采摘游玩、直播带货等新场景层出不穷,帐篷下的“烟火气”与田野间的“新希望”交织成画,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陇东报》5月16日四版
——西峰区“农文旅”融合升温五月的西峰,夏风习习、绿意正浓。随着气温回暖,乡村旅游人气攀升,露营烧烤、采摘游玩、直播带货等新场景层出不穷,帐篷下的“烟火气”与田野间的“新希望”交织成画,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今年以来,西峰区坚持把农文旅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统筹政策引导、产业布局、电商赋能与基层组织力量,一批融合发展项目加快落地见效,从城市边缘到村头地头,农文旅融合带来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
夏日晴空,青山碧水。每逢周末,位于西峰城区近郊的清水沟国家水利风景区便热闹非凡。烧烤架上滋滋作响的肉串、帐篷中欢快的谈笑声、林间奔跑的孩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今天公司团建来这边烧烤,顺便露个营、拍拍照,空气好、景色美,还离市区近。”市民姚星星一边翻烤羊肉串,一边感叹清水沟是个好去处,实现了吃喝玩乐一站式体验。
这片“户外天堂”,正是景区围绕“山水之间”露营地打造的新业态。露营烧烤区、茶社休闲区、亲子游乐区三大功能板块齐备,周末还有露天驻唱、篝火晚会等互动活动,满足了不同游客“快旅慢游”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景区自3月中旬营业以来,日均接待游客300至400人,周末高峰时突破600人。”清水沟“山水之间”露营地负责人高强介绍,除了家庭游客,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选择来此开展团建活动,这里逐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热门去处。
乡村的风景,不止在田野间,也“种”进了直播间。走进显胜乡冉李村的“织梦田园”手工艺工作室,村党总支书记王艳艳正通过手机镜头,向网友展示一件件编织精美的果盘、花篮和藤编饰品。
“我们不仅仅在销售产品,更是在讲述乡愁、传承技艺。”王艳艳告诉记者,冉李村立足非遗技艺传承,将黄酒酿造、手工编织等“老手艺”搬进直播间,开发“村房短租”“农家土味美食”“农事体验”等融合项目,打造具有“土味网感”的特色农文旅品牌。
自去年11月直播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带动5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累计直播浏览量超6万次,单场销售额达5万元,半年内创收超1万元。
截至目前,西峰区已建成区级农文旅融合直播基地1个、村级直播间7个,孵化出“农民老张”“陇东王霞”等本土带货达人45人,粉丝均超千人,形成覆盖广、黏性强、转化快的“电商+农旅”传播矩阵。
依托“庆阳供销商城”等平台,西峰区已举办“肖金好物闹新春”“梯田花海·最美彭阳”等直播活动10余场,单场农特产品销售额最高达70万元,让“流量”真正变成“留量”,也让乡村产品“走得出”“卖得俏”。
一头连着乡土味,一头连着好光景。西峰区紧扣农文旅融合发展主线,建立“党建+电商+农文旅”发展机制,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打造特色村7个、发展型村11个,因地制宜布局“一村一品”,串点成线、聚链成势。帅堡村依托林地资源,推动林下鸡养殖与林果采摘体验结合;米王村做大做强有机蔬菜品牌,发展“蔬菜经济”;鄢旗坳村立足菌类产业,主打“黑白玉木耳”种植;彭原村从果园采摘拓展至樱桃深加工,搭建起“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路。
如今的西峰,既有帐篷下的炊烟味,也有田埂边的果蔬香;既能切身体验乡村非遗文化,也能在直播间里“云逛村落”。一个个特色村正在产业提质、人才集聚、文化赋能中蝶变重生,一个个村民家庭正在“土里刨金”,吃上“旅游饭”、端稳“电商碗”。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西峰区电商交易额突破5.3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9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0.8亿元,带动特色村产业增收、群众就业和乡村经济整体发展。(文/庆阳融媒记者 耿洋洋 图/庆阳融媒记者 盘小美)
——从岐伯药袋到“千万”产业的香包蝶变一岁端阳,岁岁香包。逢端午戴香包是庆阳当地的标志性习俗。庆阳是中医始祖岐伯的故里,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这种方法渐成习俗,古时药袋变为今日“香包”。
在4000余年的习俗演变中,香包的药用属性一直承袭至今。走进庆阳市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淑方的香包绣制车间,由白芷、佩兰、藿香等12味中草药糅合而成的香料味扑鼻而来,每一款香包都药劲儿十足。“含有中药香料的香包佩戴起来具有提神醒脑、驱蚊驱虫的功效。”白淑方一边往香包挂件里装香料一边说。
时至今日,香包的药用功效依然十分重要。但随着款式的更迭和工艺的精进,香包的观赏性越来越为人们关注。无论是具有趋利辟害寓意的传统样式,还是紧跟热点元素的创新产品,都深受市场青睐。截至目前,西峰区创办的香包绣制营销公司已有58家,其中有4家香包绣制公司获批省级非遗工坊,全区生产大户超1000户。
走进西峰区锦绣坊文化产业一条街,款式各异、色彩缤纷的大小香包琳琅满目。具有多年香包绣制销售经验的老板董利红介绍,端午节临近,店内五毒青蛙、生肖挂件等含有传统元素的香包销售热度不减,新款香包更是供不应求。“新款香包有20多种,‘哪吒’形象的手机包最受欢迎。为了备战香包节,今年我们新款香包的备货量达到了60多万件。”董利红说,这几日店铺的销售额已突破2万元。
端午节临近,肖金镇肖金村刘兰芳香包刺绣基地内,20余名绣娘飞针走线,忙着赶制香包订单。去年新建的加工点,让更多农村妇女实现了“培训在家门口、增收在指尖上”。“农闲时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名绣娘边缝制香包边说。负责人张煜瑶介绍,基地采取“集中培训+居家制作”模式,已带动周边百余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入行5年时间的祁苗苗属于后起之秀,已经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类特色。“我店里的产品都是中小型挂件,款式有100多种,年轻朋友很喜欢买来当作配饰或者作为礼品送人。”祁苗苗说,很多新款都是她自己设计图样,再交由长期合作的20多位绣娘带回家绣制。
和张煜瑶、祁苗苗一样,西峰区各香包绣制公司大都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经营,至目前,全区已有1.2万余人通过这种模式投身香包产业,年平均生产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600万件。这些承载着文化底蕴的非遗产品,如今已成为响亮的地方名片走向更大市场。
过去一年,西峰区积极组织非遗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展销、推介活动,开阔企业负责人眼界,学习新的设计理念,拓展销售市场,助力非遗企业更好发展。庆阳市沁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文创香包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走出了国门。“目前我们不仅在国内的浙江、河南、陕西等省份有固定客商,很多产品还销往韩国、德国、英国等国外市场。”庆阳市沁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孟亭亭说。
据悉,西峰区香包产业现年均产值达7000万元。千年药香正化作富民劲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蝶变。(文/图 通讯员 毛娜娜)
雷亚茹:一针一线绣新潮
“我在十二生肖的香包中融入了青花元素,布老虎、‘柿柿如意’等选用了流行的颜色、素雅的棉麻布,还用香包技艺制作了一系列发饰……”西峰区香包手工艺人雷亚茹说,设计香包首先要突出实用性,然后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古朴典雅、新颖独特,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
今年43岁的雷亚茹自小就跟着长辈学做针线活,对香包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2019年,她成立庆阳市原一手作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专注于纯手工香包制作,还注册了旗符和青花丞两个商标。
“在香包创新中,我融入庆阳当地的文化和国风元素,增强香包的实用性,赋予香包有趣的灵魂。我的代表作有青花系列的十二生肖、布老虎、长命锁、荷塘蛙、玉叶金瓜等4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都获得了国家的版权证书。”雷亚茹说。
同时,雷亚茹大胆创新,将香包技艺运用到发饰制作中。她巧妙地将传统刺绣、盘扣、珠饰等元素融入发卡设计,把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动物等图案绣在小巧的发卡上。这些发卡既有传统香包的精致细腻,又兼具现代发饰的新颖大气,一经推出便深受市场青睐。
“我起初试做了几款田园风的作品,在网店一经推出就深受大家喜爱,15天内就接到100多个订单,这让我信心倍增。”雷亚茹说,随后,她设计制作了童趣、繁花、蓝染、国风系列,尤其是国风系列的“柿柿如意”和“紫气东来”特别受欢迎。
从热爱到传承,从传统到创新,雷亚茹用双手赋予香包技艺新的生命。她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设计出更多新颖的作品,让香包制作技艺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文/图 通讯员 刘新艳)
推/荐/阅/读
庆阳市亿吨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建设稳步推进
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于5月29日至6月2日在西峰举行
庆阳开展旅游行业专项整治!涉及这些方面→
📋︎ 发布/ 马瑶
📝审核/ 马骁
☎️新闻广告热线 / 0934-5926120
0934-8612120
来源:掌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