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人就要处众和交友,为官就要选人用人。那么,做人为官最难的是什么?不外乎两个字:识人。最险的是什么?也是两个字:走眼。交友走眼,终受其累;用人走眼,“祸及连营”。
走眼与昧心
——眼睛的“罪过”杂谈之二
作者 杨恩章
做人就要处众和交友,为官就要选人用人。那么,做人为官最难的是什么?不外乎两个字:识人。最险的是什么?也是两个字:走眼。交友走眼,终受其累;用人走眼,“祸及连营”。
所谓走眼,主要是指看人用人发生的失误和错误。看人走眼现象,可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就连圣人孔夫子,因注重相貌和言辞,看错了宰予和子羽。著有识人术专著《冰鉴》的名臣曾国藩,也因看重仪表和阔论对一个骗子委以重任,被骗去了大笔军火费。看人用人之难之险,从一个圣人和半个圣人身上可见一斑。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白居易)
看人容易走眼,是因为人是世界上最聪明也最复杂善变的动物,况且有些人还是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的“两面人”。比如,有的慈眉善眼,却阴险狡诈;有的饱读诗书,却无真才实学;有的相貌堂堂,却胸无点墨;有的能言善辩,却行不符实。原本个别人常以表象和假象示人,再加上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看人就很容易走眼。
这里对被看走眼者不作详述,只试析—下看人用人走眼的领导者眼与心之间的隐情或“猫腻”。
每当有人在仕途中落了水,进了局子,选用其人的顶头上司检讨自己使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眼了”“瞎眼了”。
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更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这就需要厘清眼与心的复杂关系。
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五条通道(眼耳鼻舌身,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中的重要通道。人类利用这五条通道所获得的信息量,80%来自视觉,80%的知识以及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眼睛具有视觉功能、传播功能和感知功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联系外界的媒体,它将摄入的外界信息反射到心脑,经过大脑的吸收、鉴别形成判断,而后作出反应。眼睛在看人识物方面,确实功不可没。
一般说来,心为主,眼为媒,眼心相通,相互照应,相向而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眼睛的观察,更要注重心灵的思考。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我们才能拨开迷雾,洞见真理的光芒。慧眼识人,在于眼,更在于心。看人选人,不能只通过眼睛观察外表就草率定夺,而应该悉心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掌握人选的德才人品。孔子有言,君子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孟子也说,一个人的眼睛是最能表现其内心状态的,当心地纯正时,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会浊暗。一句话:心明眼才亮,眼亮心更明。
但是,正如《眼与心》一书所言:视觉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更是心灵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表明,眼睛与心理及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非常奥秘,相当复杂。这是眼与心可能发生错位和背反现象的根源所在。心可以迷眼,眼也可能乱心。尤其是当今处于五光十色分外刺激耳目的世界,当眼睛被外界眩目光彩所迷蒙时,心脑极可能发生认知混乱,产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迷失自我,甚至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眼睛既是正确认知世界的桥梁,也是发生错误认知的渠道。眼对于心存在的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不可低估。
值得注视的是,眼睛还有一种负作用力很强的功能:欺骗。它不仅会成为欺骗自己心脑的“蟊贼”,也会当作欺骗别人的遮羞布。某些情况下,有人会通过眼睛来伪装或撒谎,以掩盖自己的肮脏心理,歪曲事实真相,借以从中为非作歹。正如柳青在《眼睛》的诗句所说的那样,最可爱的是眼睛,最可怕的也是眼睛。西方两位哲人说得更直白:“眼睛是心灵的叛徒”“眼睛是灵魂的镜子,却也是谎言的画布。”如此说来,有人昧着良心任用私人,常把眼晴作为“替罪羊”,用走眼二字掩盖肮脏的心灵,这就不奇怪了。
由此推断,选人用人的走眼,可分为无意(无心)和有意(成心)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
一种是无私念的认知障碍型无意走眼。因受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思维方式影响,选人用人时无意或善意而走眼。比如,诸葛亮素以善于识人用人著称,却被“大伪似诚,大奸似忠”的糜芳蒙蔽,委以镇守荆州边城重镇的重任,不料危急时刻糜芳背叛投敌,致使荊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因囿于对马谡“有才气,好论谋略”的主观印象,让马谡镇守街亭,造成了因此重地失守而使北伐告败的严重后果。在现实社会中,有些领导者选人重学历或资历,重口才或仪表,用了一些庸官或糊涂官;还有的选官者被所选对象的某种假象或虚假政绩所蒙蔽,用了个别败类。选官的认知型走眼,虽然无主观故意,但因用人失误给事业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
另一种是昧良心的私利驱动型成心走眼。因钱色迷眼惑心,选人用人过程中昧着良心执意走眼。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贪官鿄冀、严蒿与和珅等人,在窃取任命官员的大权后,选人用人根本不看德才能绩,而眼里只看真金白银,贪廉倒错,忠奸颠覆,由此造成国运的乱象和败象。在七名巨贪倒台后,不仅狂捞猛贪的财物被收入国库,他们所任用的赃官也随之“树倒胡猴散”,一个个受到了严厉惩处。曾几何时,官场上一度买官卖官邪风甚盛,这当然是由于买官者权迷心窍,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卖官者嗜钱如命,心红眼黑变成了心黑眼红,将重德量才用人,变为重“得”量“财”卖官鬻爵。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风暴中,将买官卖官者实为行贿受贿者并案查处,各追其咎,各负其罪,真正击中了问题的关键和要害。
从近几年媒体披露的几起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个独揽人事大权的高职贪官,如果在一个地方或一个系统盘踞多年,就可能培植出大大小小的多个贪官,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窝式”“一串式”腐败。这类案件的一个显明的特点,是上层贪官与下层贪官一脉相承,钱眼相通,买官卖官一身同兼,行贿和受贿前后相续,他们向上花钱买官,必向下捞钱卖官,堤内损失堤外补,捞回买官的贿金还要加倍索取。一旦窝内或串内的主子贪官暴露,往往会牵出一窝或一串同类。
有个新近的例证:去年4月末,某省人大常委会原一位副主任被查,而在此前后两年时间内,他曾在某市当一把手时的4名老下属,相继落马。对于这种系统性腐败,人们必然置疑与昧心选人用人有关,与权钱交易形成的“官身依附”关系有关。
有些落马的贪官,亊发后将昧心选用人渣的罪过,轻描淡写地归根于走眼二字,令人笑掉大牙。他们为了逃脱罪责,企图用走眼掩饰昧心,用眼瞎掩盖心瞎,岂不知欲盖弥彰,这从反面愈发证明他们的走眼出于昧心,眼瞎源自心瞎,心瞎必定会眼瞎!
还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奇事。有位退休多年的大官素以“清廉”闻名,后来他的一位下属官员犯事,为立功减刑,下属将他向这位大官多次行巨贿买官的丑亊供了出来。这位被揭去“清廉”画皮的贪鄙大官,“痛心疾首”而又轻巧地说:“都怪我瞎了眼,选用了这么个忘恩负义白眼狼。”如此滑稽而拙劣的表演,实在令人作呕!
至于管官的官怎样才能做到公正选人用人,作者在三十年前写过一篇言论,题目是《选贤用贤的关键是用人者贤》,被军内外多家刊物采用。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说,有人买官要官,关键是有人卖官。举贤之本,莫大正身,公道出自公心,自贤才会选贤。只有管官的官克私立公,公道正派,确实做到举者公、荐者贤,才能把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落到实处。现在看来,上述观点仍不过时,且从一个侧面回答了选人用人如何避免昧心和走眼的问题。
作者简介:杨恩章,山西省河津市人。 1945年生,1965年2月入伍,同年9月入党。历任65集团军宣传处长,193师和炮14师政委等职务。曾被65集团军通报表彰为优秀师职干部,先后三次在北京军区介绍加强人品官德修养和搞活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退休后,三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次被授予“文明休干”称号。自幼爱好写作,著有《谈官德》三本书,两本获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优秀图书一等奖。近五年来给网刊纸刊投稿108篇,有55篇被《美篇》评为精品。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