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年仅21岁的网红博主江玥因突发心梗离世,她在离世前一天还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2019年,35岁的高以翔在综艺录制现场突然倒地,生命永远定格……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3年,年仅21岁的网红博主江玥因突发心梗离世,她在离世前一天还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2019年,35岁的高以翔在综艺录制现场突然倒地,生命永远定格……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逐年攀升的残酷现实。AMI已成为全球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特征,严重影响公共健康。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近日发布了《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专家建议》”),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诊断和治疗青年AMI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鉴于目前青年AMI发病年龄尚无统一定义,《专家建议》将青年AMI发病年龄定义为≤45岁。本文将梳理关键要点内容,以饕读者。
青年AMI:易被忽视和低估
1发病率:因年轻化被低估中国AMI注册数据库显示,心肌梗死患者中约8.5%为45岁以下青年群体。尽管针对该年龄段的专项研究较少,但近年青年A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特征与中老年群体差异显著,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2危险因素和遗传因素:不容忽视青年AMI人群的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表1),而AMI遗传学机制较为复杂,可简单划分为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模式。目前对于更为复杂的多基因表型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认识尚不深入或未被识别,但多基因风险评分仍可能有助于识别青年AMI风险人群。
表1 青年和中老年AMI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青年AMI病因分类与诊疗精要
1动脉粥样硬化性AMI危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在青年患者中更常见;糖尿病、高血压在中老年患者中更常见。
症状: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胸痛(最常见)。女性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气短、心悸、乏力)。
治疗:
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原则上时间窗内的STEMI患者应立即进行急诊再灌注治疗,根据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至导丝通过梗死相关血管时间是否>120min,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在特殊情况下,当梗死相关血管解剖不适合急诊PCI时可考虑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②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根据危险分层来决定有创治疗时机。通常情况下,单支或双支血管病变患者应首选PCI,复杂左主干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则倾向于CABG。决定进行CABG或PCI的因素包括解剖病变、预期寿命和外科手术并发症等问题。
专家推荐1: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AMI患者除传统危险因素外,需明确是否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额外检测血清脂蛋白(a)含量,加强控烟尤为重要。治疗方案与中老年患者类似,建议使用腔内影像学明确斑块性质和优化PCI治疗,介入无植入技术证据尚不充分,但不排除要加强对青年AMI患者介入无植入理念的重视。2非动脉粥样硬化性AMI▌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临床表现: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血管部分/完全闭塞→短暂心肌缺血。表现为心绞痛或类似症状(如胸闷)+心电图改变,持续痉挛可致心肌坏死。
影响因素:自主神经过度激活、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平滑肌过度收缩。
诊断要点:①反复非劳累性胸痛病史;②相邻导联ST段动态抬高;③冠脉造影无阻塞。
治疗:戒烟是经循证医学明确的可改善冠状动脉痉挛预后最重要方法;戒烟后的主要策略包括避免使用诱发血管痉挛的药物,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即使是规范化治疗下仍有4%~19%的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可能复发。患者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并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总体临床预后通常是良好的。
专家推荐2:青年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学、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激发试验应谨慎应用。戒烟防控是改善冠状动脉痉挛预后的重要手段,钙通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可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痉挛。▌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致AMI发病机制:SCAD导致AMI最主要的机制为冠状动脉壁内滋养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壁内血肿,或内膜撕裂后形成大的夹层压迫冠状动脉,影响真腔前向血流引发心肌缺血。通常认为,SCAD发病机制与遗传或获得性动脉疾病、基因、激素、系统性炎症反应、环境和压力等有关。
血管造影分型(表2):
表2 SCAD分型
治疗:首选保守治疗(多数患者适用),需要长期使用拜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目前共识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4周后,阿司匹林单抗治疗12个月。对于SCAD持续性缺血、左主干或前降支近端夹层、难治性心律失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考虑紧急血运重建。选择CABG还是PCI手术,需个体化评估,主要取决于心脏手术是否可立即启动、冠状动脉夹层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专家推荐3:青年AMI患者诊断为SCAD后,症状稳定者推荐药物保守治疗,拜阿司匹林治疗至少维持1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及药物选择尚不明确,其他药物治疗可参考现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对于持续性缺血、左主干夹层或前降支近端夹层、难治性心律失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CAD患者,应考虑紧急血运重建。3冠状动脉血管炎致AMI临床表现:冠状动脉血管炎可见于各种疾病,如川崎病、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
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减轻心脏受累的程度。
4成瘾性药物致AMI最常见的成瘾性药物:包括可卡因和苯丙胺类兴奋剂,如安非他命、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
治疗:紧急血运重建推荐直接PCI或溶栓治疗。疑似冠状动脉痉挛者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者可考虑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选择性β1受体拮抗剂不适用于成瘾药物诱发的AMI,其可能增强药物引起的α肾上腺素能激动作用。
专家推荐4:应仔细全面筛查青年AMI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评估成瘾性药物的使用,并根据初始病因进行病因学针对性治疗。5血栓栓塞性AMI(1)高凝状态相关AMI:凝血级联功能异常易诱发血栓形成,目前已知与青年AMI关系密切的高凝性疾病包括抗磷脂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易栓症。
▌抗磷脂综合征特点:血管血栓形成、抗磷脂抗体升高,少数(4%)表现为AMI(青年多见)。
治疗:急性期:血小板GP Ⅱb/Ⅲa拮抗剂±血栓抽吸。长期:需抗凝(易复发支架内血栓/心衰),重症可加免疫抑制/血浆置换。
▌肾病综合征关联:罕见冠状动脉血栓致AMI;
治疗:个体化抗血小板/抗凝或溶栓。
▌易栓症表现:多为静脉血栓,少数动脉血栓(如AMI);
治疗:急性期抗凝/溶栓/介入;长期抗凝需评估复发与出血风险。
(2)冠状动脉栓塞性AMI
病因:心内膜炎(最常见)、房颤、肿瘤、医源性等。
分型:直接栓塞、反常栓塞、医源性栓塞。
治疗:高血栓负荷可考虑血栓抽吸(警惕卒中)±冠脉内溶栓/抗凝(肝素、GP Ⅱb/Ⅲa拮抗剂);必要时PCI(但基础病因未控制时支架内血栓风险高);长期抗凝适用于有明确抗凝指征者(如房颤)。
专家推荐5:应明确青年血栓栓塞性AMI患者冠状动脉栓塞的途径和潜在性病因,根据血栓位置和负荷,可选择性使用血栓抽吸。基础病因的治疗和长期抗凝治疗,对于预防血栓反复发生是必要的。[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专家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53(2) : 110-120.来源:医学界急重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