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铁成为流动的“铸牢”课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9:43 2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不仅极大便利了市民出行,也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空间载体。近年来,南宁地铁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从文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社会参与等方面着力,为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不仅极大便利了市民出行,也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空间载体。近年来,南宁地铁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从文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社会参与等方面着力,为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南宁地铁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重塑了我国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催生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态,城市日益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领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为例,2020年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449.7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1.45%。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三交”的重要场域。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连接城市中心、辐射郊区,不仅促进各族群众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流动、汇聚,还能有效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形成了覆盖城市的媒介空间,传播功能突出。有针对性地加强轨道交通沿线站点设计,丰富车载媒体信息等,可以有效增加乘客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南宁地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强地铁文化建设,赋能公共空间,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市民乘客踊跃参与文化角活动。图片来源:南宁轨道交通

有形的文化展示。南宁地铁在站台设计与日常运营中,巧妙融合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车站装潢融入铜鼓、壮锦等元素,车辆采用“一线一色”设计,还定期在车站或车厢内举办文化展,并推出特色纪念票,丰富乘车体验。例如,南宁地铁1号线主色调为“青秀绿”,体现南宁的“绿城”特色。3号线青秀山站设置民族文化角,站内装饰民族团结标语,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使乘客在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时,深入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

有感的多元传播。数字媒体展示与社交媒体互动,是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的宣传策略。“三月三”期间,南宁地铁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活动图文信息和短视频,利用地铁站内电子显示屏播放相关宣传片,邀请文艺工作者开展快闪演出,并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与广大网友分享节日的快乐。南宁地铁还大力宣传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推出“三月三”寻非遗地铁出行线路,发挥平台优势,为乘客前往节日相关活动地点提供引导服务。

▲“绿色通行”地铁520集体婚礼。图片来源:南宁轨道交通

有效的社会参与。一是发挥地铁场景多元化的优势,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例如,多次承办“520公益集体婚礼”,新人们身着传统喜服,乘坐地铁专列前往婚礼现场,以实际行动倡导适度简约的婚礼仪式,收获了乘客满满的祝福。举办“地铁‘村’晚”,组织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的文艺团体在南宁地铁站内进行表演。二是吸引各族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南宁地铁会展中心站作为南宁市标志性建筑会展中心的重要连接通道,连续多年开展“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活动。南宁地铁体育中心西站“青年文明号”车组与蟠龙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深入社区宣讲地铁票务优惠政策、安全出行知识等。三是为青少年提供研学平台。例如,南宁地铁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文化研学,开发了一系列面向中小学生的文化展览、科普研学、周末亲子活动等。

城市轨道交通做好“铸牢”工作的着力点

深化文化赋能。地铁是可感知的物质空间,也是可构建的意义空间。轨道交通的流动性与开放性,使其成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理想载体。要充分利用地铁车站空间资源,以文化创新赋能公共空间,在车站公共区、轨道区以及列车车身的广告区增加相关内容宣传展示,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为乘客提供舒适愉悦的出行体验的同时,在润物无声中增进文化认同。

▲车站工作人员、驻站工班人员及阿妹们到车站站台共同引导乘客有序排队,文明候车。图片来源:南宁市国资委

加强多方联动。联合学校、社区、企业等单位,培养一批宣传教育志愿者,在轨道交通站点或车厢内,以乘客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联合沿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创新推出地铁图书馆、地铁博物馆、地铁艺术馆等系列主题展览及文化活动。将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点位通过轨道交通串联起来,为乘客出行提供指引。

推进智能化建设。科技是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关键所在。要加大对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的研发投入,提高日常运行准点率,改善高峰时段客流拥挤状况,增强在大型活动期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灵活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在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出行建议、目的地相关文化资源介绍等服务基础上,重点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例如,用VR复原站点附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结合线路设计开发“云游邕州”AR互动项目。

优化交通网络接驳保障。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周边地区交通网络的衔接,优化线路布局、运营模式,促进各地资源共享和人员往来,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利用轨道交通的便利条件,推动沿线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未来可能形成区域节点的站点打造特色文化站点,形成标志性空间景观,为城市文明增添色彩。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