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校园 | 以艺术之名,赋环保新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9:49 3

摘要:在宜昌市第九中学的校园里,美术课堂不仅是画笔与颜料的舞台,更成为一场融合环保使命、非遗传承、学科碰撞与创意思维的探索之旅。学校倾力打造的项目化特色课程《环保主题创意设计》,以“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为理念,将艺术教育与生态责任紧密结合,让环保意识在青春的土壤

走进宜昌市第九中学

美术特色课程

《环保主题创意设计》

在宜昌市第九中学的校园里,美术课堂不仅是画笔与颜料的舞台,更成为一场融合环保使命、非遗传承、学科碰撞与创意思维的探索之旅。学校倾力打造的项目化特色课程《环保主题创意设计》,以“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为理念,将艺术教育与生态责任紧密结合,让环保意识在青春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传统文化在创新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项目一:镜头里的生态呼唤——环境调研摄影行动

课程从“看见”开始。学生们带着拍摄设备走出教室,用镜头记录校园角落、社区街道与江河岸边的环境现状:春日枝头摇曳的塑料袋、秋日落叶间掩藏的废弃瓶罐、长江畔被冲刷上岸的垃圾……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在摄影构图与光影美学的课程中,化作震撼人心的视觉作品。

部分学生摄影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构图”展现自然与污染的冲突,用“微距视角”放大被忽视的生态伤痕。一场校园摄影展后,学生们在作品旁写下调研报告:“原来美与伤痕可以如此共存,而我们的责任是让美战胜伤痕。”

项目二:创意点亮绿色未来——环保设计工作坊

如何进行环保主题的作品创意?课程第二阶段开启头脑风暴。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整合,思考不同主题的环保作品创意,拓宽创意思维,掌握创意作品设计的方法。学生们利用“升级改造”“模块化拼接”等设计方法:废旧报纸折叠成几何灯具,饮料瓶切割重组为生态装置,破损课桌木板变身现代主义的纸浮雕……美术教室变身创意工坊,颜料与胶枪齐飞,草图与模型共舞。

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创意设计现场和作品展示

教师特别引入“生态美学”概念,强调设计需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于是诞生了用旧衣改造设计的日常用品、以电子元件拼贴的"机械森林"墙饰。这些作品不仅在校内展出,更成为环保倡议活动的视觉符号。

项目三:非遗针脚绣出新生——三闾刺绣再生艺术

课程最具地域特色的环节,是将宜昌本土非遗“三闾刺绣”融入环保创作。学生们向传承人学习三闾刺绣的技法,却不用丝绸锦缎,转而以旧衣物布料、闲置编织袋为“画布”,用毛线、甚至渔网线替代传统丝线。

非遗传承和变废为宝项目的实践活动

一幅幅《二十四节气图》《对话端午》的立体绣画在废旧材料上绽放,刺绣的细腻与生活废弃物的粗粝形成奇妙对话。“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现在发现它能让废弃物变成有温度的艺术品。”学生捧着绣有敦煌纹样的旧衣片作品感慨道。

项目四:从校园到长江——环保实践与社会传承

课程的高潮是走出校门的行动。学生们带着环保作品走进社区参加环保宣传,携再生手工艺品参与市集义卖;在长江岸边,他们用自制的垃圾分类装置协助清洁江滩,并向游客展示三闾刺绣环保袋的制作过程,课程让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生态产生共鸣。“原来美不仅是画在纸上的风景,更是我们为世界创造的改变。”一名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令人惊喜的是,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美术特色课程硕果累累:该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案例在湖北省第十二届黄鹤美育节—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美术类省级一等奖、2024年入选国展。学生作品也多次在省、市、区各类活动中获奖。2022年宜昌市第九中学被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目”保护单位;学校美术老师罗玲玲被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西陵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

美育新范式:

让责任与创意共生长

宜昌市第九中学《环保主题创意设计》课程的实践,展现了美育的深层价值:当艺术教育跳出技法训练的框架,与真实的社会议题、文化根脉相连时,便能激发出学生无限的创造力与责任感。在这里,废弃物的重生诉说着对自然的敬畏,针脚里的非遗技艺延续着文化血脉,而少年们用双手证明——环保不是枯燥的说教,美育不是悬浮的空中楼阁。它们共同编织的,是一个关于可持续未来的青春答案。

校园之美,美在草木葱茏,更美在心灵向绿;教育之责,重在知识传授,更重在唤醒生命对世界的温柔回应。

这堂美术课,正在持续书写这样的答案。

来 源丨宜昌市第九中学

编 辑丨罗玲玲

审 核丨谭园园

终 审丨甘亚妮 张永红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