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夏之夜,腾冲市猴桥镇箐口村文化广场上,数十张小板凳早早排开。晚8时整,数字放映机投射出清亮的光束,《我本是高山》的画面在银幕上展开。43岁的放映员刘本向蹲在设备旁专注调试,身后69岁的父亲刘宽校正轻拂银幕褶皱——这对“放映父子兵”,用近半个世纪的接力,让流动
立夏之夜,腾冲市猴桥镇箐口村文化广场上,数十张小板凳早早排开。晚8时整,数字放映机投射出清亮的光束,《我本是高山》的画面在银幕上展开。43岁的放映员刘本向蹲在设备旁专注调试,身后69岁的父亲刘宽校正轻拂银幕褶皱——这对“放映父子兵”,用近半个世纪的接力,让流动的“星空影院”成为乡村最温暖的文化记忆。
刘宽校是猴桥镇箐口村人,1969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通信兵,1976年退伍返乡。凭借在部队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娴熟操作,刘宽校被聘为电影放映员。“那个时候电影是稀罕东西,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影放映员也非易事,放映员要先通过电工知识、机械常识等理论测试,再去培训班学机器组装、胶片上机等技能。”刘宽校回忆说。
放电影有几个村子要跑,有时放一场电影,刘宽校要用担子挑着放映机、银幕、喇叭等,加起来有100多斤,几公里就靠双脚走,赶夜路成了家常便饭。从靠步行到骑上自行车,再到儿子骑摩托车、驾驶面包车前往各个村寨放映;从8.75毫米到35毫米胶片,再到数字化电影放映机;从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画面。“条件越来越好,电影行业也越来越进步,对放映员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放好电影,让观众满意。”刘宽校晚上放电影,白天练习放映技术、保养、维修机器设备,一年下来放映300多场。
老式胶片电影放映机,被刘宽校叫作“铁盒子”,是他的“老伙伴”。“从1976年到2010年,都是使用老式电影放映机,往‘铁盒子’里装上胶片,启动设备,机器便咔哒咔哒地转动起来,一部电影往往由几本胶片组成,一本放完了,要手动‘接’上下一本,放映员操作的时间,就是观众的‘中场休息’时间。这时,大家的目光会从大银幕转移到放映员身上,用眼神催促。”刘宽校说。
2011年,电影放映设备从“铁盒子”升级成了数字放映机,刘宽校负责放映电影范围扩大到3个乡镇30个村委会,电影放映场次变多、往返路程更远,但是刘宽校依然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完成每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
2016年,刘宽校从公益电影放映岗位退下来后,刘本向毅然接过公益电影放映的接力棒,让移动的“星空影院”依然活跃在责任区里各个村寨中。
针对观众需求变化,刘本向推出“电影+科普”模式,每场放映前必播反电诈、未成年人保护等普法短片,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形成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看电影的人越多,我越高兴,跑远点、再累点也值得。”刘本向说。
时至今日,一场露天电影的意义,其实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露天电影最能唤起人们的情怀,能拉近邻里距离……”刘宽校说,每当人们围绕在放映机周围,不管是大家讨论电影的声音,还是老朋友们拉家常,总会让他心中涌起满足感,投影灯光闪烁,银幕光影流转,耳边又似“铁盒子”咔哒咔哒响起,一秒24帧,那是充满回忆的声音。
一场电影放完,夜色已深,观众散场。刘宽校和儿子小心地拆卸幕布、机器。一条放映路两代人,刘宽校、刘本向父子二人49载接力守望,用光影照亮乡村的星空和观众的心田,电影里定格的那些旧时光,仿佛留住了属于几代人的电影记忆。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艳鹏
通讯员:邵宗成
责编:李兴文
审核:普娅鑫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