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说文解字》,“扇”字从“羽”,可见最早的扇子是用羽毛制成,扇又称“箑”,从“竹”,由此可知过去的扇子也有竹制的。这里的“扇”大多指的是团扇,明代以前,无论男女,大多用团扇,这点可以从流传下来的画迹中见到,如《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听琴图》等可为佐证
按《说文解字》,“扇”字从“羽”,可见最早的扇子是用羽毛制成,扇又称“箑”,从“竹”,由此可知过去的扇子也有竹制的。这里的“扇”大多指的是团扇,明代以前,无论男女,大多用团扇,这点可以从流传下来的画迹中见到,如《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听琴图》等可为佐证,团扇在北宋末为了避宋钦宗赵桓的嫌名讳,改“团扇”为“纨扇”。
壹
清风徐来——吉林省博物院藏折扇书画展
2025.05.16/一层C区
折扇的出现晚于团扇,由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可知北宋时期折扇在外交过程中是作为“伴手礼”形式出现的,但是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折扇并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普及。明代才开始出现折扇书画实物,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朱瞻基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所能见到的最早折扇书画实物。
明代中期以后,折扇书画日渐成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团扇,成为世人的主要用扇,根据相关材料记述可知,不仅文人喜欢用折扇,富贵人家也会不惜巨资大量购藏名家书画折扇,一般每次订购数十柄,以便每天更换一柄,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同时,折扇制作也日渐成熟,无论扇面还是扇骨,均十分精美,扇骨也发展出牙、木、骨、玳瑁等多种材质,折扇的配套点缀也日趋繁复,出现了扇套、扇盒、扇坠等,从单一的实用性质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折扇文化并发扬光大。
一把折扇,半卷星河;水墨丹青,流转千年。这里不仅藏着东方美学的精巧哲思,更承载着文人雅士的风雅情怀。此次展览选取了吉林省博物院藏近现代名家成扇50把,每一把成扇都融合了诗、书、画、印、工于一体,在方寸之间勾勒天地万象,诉说岁月故事。
贰
折扇赏鉴
1、育雏图成扇
年代:1929年
作者:刘奎龄
纸本 设色
形制:1尺11档挑灯方玉竹成扇
款署:耀辰。钤印:耀辰。
杨晋题:朱朱喌(zhōu)喌应声来,簇拥飞鸣学步才。识得将雏鸡母意,须知蒙养重婴孩。己巳重九后一日,题奉性初九兄雅正,拜苏杨晋。钤印:晋。
鉴藏印:随憙、山阴王氏。
作者简介: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他是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能工善写,举凡翎毛花卉、水族鳞介、草虫蔬果、走兽、人物、山水,无不精通,尤以花鸟、草虫、走兽最为见长。
背面 三羊图
年代:1929年
作者:刘奎龄
纸本 设色
款署:己巳秋日,刘奎龄作。钤印:耀辰。
黄道敏题:性初先生见耀辰君画羊,嘱为题识,记得文信国有咏羊句,爰录于此,以应雅令。长须主簿有佳名,羵(fén)首柔毛似雪明。牵引驾车如卫玠(jiè), 叱教起石羡初平。出都不失成君义, 跪乳能知报母情。千载匈奴多牧养, 坚持苦节汉苏卿。己巳寒露节第二日,黄道敏。
钤印:敏。
2、姜白石《惜红衣》词意图成扇
年代:近现代
作者:张大千、于非闇
纸本 设色
形制:1尺11档螳螂腿湘妃竹成扇
款署:枕簟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可惜柳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姜白石《惜红衣》,乙亥初秋写于旧京,蜀人张爰。钤印:蜀客、阿爰、大千、三十六陂秋色。
同年秋八月补红蜻蜓,应友人之请也,非闇。
钤印:于照之章。
作者简介: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四川省内江人,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大量临摹各种流派,如石涛、朱耷、徐谓、陈淳及宋元诸家,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画之先河。其画风多样,人物、山水、花鸟皆能,显示出多才多艺的艺术风范。
于非闇(1888-1959),原名于照,山东蓬莱人,晚清贡生,为华北知名记者,工书法,擅瘦金体,画花木禽鱼,从宋人钩勒入手,兼擅治印,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背面 隶书临东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刻石》
年代:近现代
作者:张大千
纸本
释文款署: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廿六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羌、石当卑、程阿羌等六人共来作高谷关八月一日始断山石作孔,至皆以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永寿四年八月甲戌十二日乙酉直建,纪此。《刘平国开道》与《石门颂》《杨淮表》同一用笔,汉人隶书惟此与《鲁五凤刻石》《麃孝禹刻石》数种,其他皆分书耳。益轩仁兄法家正之,张爰。钤印:阿爰。
作者简介: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四川省内江人,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大量临摹各种流派,如石涛、朱耷、徐谓、陈淳及宋元诸家,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画之先河。其画风多样,人物、山水、花鸟皆能,显示出多才多艺的艺术风范。
3、秋林读书图成扇
年代:1935年
作者:张大千
纸本 设色
形制:1尺16档螳螂腿玉竹成扇
款署:归来憩息青山庐,秋风落叶满庭除。月明起向空林坐,消受黄庭一卷书,似竹泉四兄属正,大千居士爰。钤印:三千大千、张季、蜀客。
秋林读书图,乙亥七月写于旧京,蜀人张爰。钤印:张、大千。
作者简介: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四川省内江人,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大量临摹各种流派,如石涛、朱耷、徐谓、陈淳及宋元诸家,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画之先河。其画风多样,人物、山水、花鸟皆能,显示出多才多艺的艺术风范。
背面 行书曹丕《典论·自叙》
年代:1936年
作者:张伯英
纸本
释文款署: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勾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兔鹿三十。后军南征以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事。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掌曰:善。丙子大暑,竹泉四兄正,张伯英。钤印:英。
作者简介: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晚号老勺、勺叟等,室名小来禽馆,徐州铜山县人,清代光绪时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
4、林舟图成扇
年代:近现代
作者:陈少梅
形制:9寸16档螳螂腿竹雕成扇
纸本 设色
款署: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似子卿先生方家雅教,少梅陈云彰。钤印:云彰、陈五。
作者简介: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字少梅,后以字行,湖南衡山人,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15岁加入金北楼、陈师曾等发起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7岁成为名噪一时的“湖社画会”之骨干,22岁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成为津门画坛领袖,是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画家。
背面 行书《送刘太冲叙》
年代:近现代
作者:张伯英
纸本
释文款署:自开府垂明于宋室,泽州考绩于国朝。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尚矣!夫其果行修洁,斯文彪蔚。鄂不照乎移华,龙骥骧乎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日矣!平原《送刘太冲序》,世传各本皆出《淳熙续帖》,思翁所见墨迹果可信乎?子卿先生正,张伯英。钤印:张勺匍。
作者简介: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晚号老勺、勺叟等,室名小来禽馆,徐州铜山县人,清代光绪时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
5、花间驻影图成扇
年代:1945年
作者:陈少梅
形制:9寸16档螳螂腿玉竹成扇
纸本 设色
款署: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乙酉首夏,写似子卿先生雅正,少梅陈云彰。钤印:陈、少梅。
作者简介: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字少梅,后以字行,湖南衡山人,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15岁加入金北楼、陈师曾等发起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7岁成为名噪一时的“湖社画会”之骨干,22岁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成为津门画坛领袖,是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画家。
背面 节临《灵飞经》
年代:清
作者:潘昌煦
纸本
款署:九疑真人韩伟远,昔受此方于中岳宋德玄。德玄者,周宣王时人,服此灵飞六甲得道,能一日行三千里,数变形为鸟兽,得真灵之道。今在嵩高,伟远久随之,乃得受法行之,今处九疑山,其女子有郭芍药、赵爱儿、王鲁连等并受此法,而得道者复数十人,或游玄洲,或处东华,方诸台今尚在也!南岳魏夫人言此云:“郭芍药者,汉度辽将军阳平郭骞女也,少好道,精诚真人因授以六甲。”节临《灵飞经》奉子卿先生雅正,潘昌煦。钤印:潘昌煦印、戊戌翰林。
作者简介:潘昌煦(1873-1958),字春晖,号由笙,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曾任燕京大学法律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等。
叁
清风徐来——展厅一隅
来源:悠游吉林一点号